Back to Daily Log Contents Page

70149124
Daily Log (Week 1)

12.1.2000

 

最近半个月,经常听到以下的句子。「什么?这么快出placement!」、「去XX男女学校?这么早要回到学校?真惨!」、「听说XX好严!你要小心!」,从以上的说话!似乎朋友对我的情况都深感同情!老实说,自己是一个做事颇为紧张的人,对于实习,心情真是有点儿害怕!因为自己对实习的要求及认识不深;对XX环境、文化、要求亦都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导师回应:这点很重要。事实不等于真相,多方面、多角度、众多的事实相加、相关联才可接近真相。]对于以上颇多的不安情绪,除了多向同学及师姐请教以了解情况及翻阅书本作准备外,亦常以一句话鼓励自己,「享受生命及学习的机会!」这句话Fieldwork Handbook中亦出现过,既然事在必行,与其用负面的心情去迎接,我认为视之为一次学习的好机会,训练自己,甚至是提升学识及人生体验的良机,则更能勉励自己![导师回应:欣赏这种学习态度。]回想起来,作为一位社工,若然自己总以负面的态度去看待事物,面对着受助者遇到的各种危机以及困难时,自己可能会把人生看得更灰,那么又如何发挥作为社工应有的职责,帮助受助者以一个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逆境呢?

以前曾听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是因应其所处的位置而定。自己以前就读的中学较为民主,限制比XX学校少,于是心目中早有一套标准去量度一间学校应该是如何的、校规应有多严等。再加上自己的角色是一名实习社工,在学校里,学生似乎就是第一受助者,所以往往以学生角度出发,自决、尊重学生等价值观念令我觉得XX学校的某些校规较难接受,例如一定要把长发束起、不准佩戴耳环等。第一次听到以上的校规时,有一种认为学校规矩太严[导师回应:有一盒录像带给你和Y(另一位实习学生)看,看完讨论校规与社工。],学生失去自主力的感觉!当今天跟校长及辅导老师C面谈后,虽然自己对校规的感觉没多大改变,然而,亦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不同的尺去量度事物,这尺取决于其地位、经验、价值观,我可能认为校规太严,但以校长的角度,容许学生有自决能力是重要,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学校的形像、学生的纪律、如何向家长交代等等。谁对谁错无可定夺!校长对于本身学校的校规必定是维护的,保卫性很强,作为一位实习社工,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四、五个月,即使有更长的时间,了解亦有限,对于学校那强而有力的保护围墙,可以移动的权力及能力极为有限!然而,我不认为实习社工需要臣服于「校威」以下,〔导师回应:这点我不清楚你的意思。]在尊重校方的大前题下,我相信提出建议的空间尚是存在的![导师回应:当然可以,而且必须。]

从辅导老师对功课辅导班的看法上,我感觉到他想实习社工作为导师,教授英语。这牵涉到我们的角色、时间、实习的意义等。从大家的商谈下,不难发觉当中议事及作决定的技巧。大家说出自己的难处及期望,[导师回应:很想了解你的做法。]务求达至双赢局面。此等技巧是与人相处重要的一环,希望自己可以掌握当中要点!而且,从商谈中亦理解到要筹备一次活动之难处,时间限制、资源、校方的作风及文化、意愿、可行性等,限制不少,绝非「你想点就点!」

在小息、午膳的时候,不断有学生涌进辅导室,同学多以中一为主,他们热情的态度令我有点喜出望外!因为感觉上自己尚算被人接受了。相信谁都喜欢受他人欢迎!这根本就是千古的定律嘛!然而,我相信于实习初期,我的挑战除了和一些本身已是很活跃的同学建立关系外,更要和原本对社工没有兴趣的学生建立互信关系。今天有一位较高年级的同学不愿告诉我其名字,而且表现得颇为抗拒,虽然已尽量和他攀谈,仍不得要领。在那一刻,自己感觉有点无奈及尴尬,但回想起来,这实在是社工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呀!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是不容易建立的,由于种种原因,从前的经历、误解、自我防卫,致令一个人不愿在陌生人面前打开自己,这是很平常的道理。要打破抗拒及障碍等围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做到的事,这需要不断的努力。或者换转方式告诉自己,被人拒绝是正常的,被人接受是一种bonus!实际上,心内会较易接受,实际上,这亦是一次经验让我习惯被人「拒诸门外」呢![导师回应:试想你怎样才可以得到她的信任。]


 

13.1.2000


 

今天早上于XX操场有早会,留意到学校对于迟到学生的做法。在操场旁有一指示牌,上面列明「迟到」,迟到的同学须整齐排列于牌子旁边。相信校方此举的动机是要让同学即使迟到,亦可参与早会,听到广播。但自己那一刻却有一想法,为什么迟到的同学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站于带有(负面、惩罚意味)〔导师回应:是吗?迟到站立,早到也站立(参加早会),只是地点不同。迟到两字是否可以看作提醒而非负面、惩罚?〕的大字旁?显然我当时的想法是由学生的感受出发,迟到是绝对不应该的,但我相信内里可能由很多因素所致,必需予以考虑,校方的动机是良好的,这点不容置疑,但我却有点不同意其做法。但当然,这只是我初步的第一感觉,可能当中存在误解,了解未透彻等,在这个时候判断学校做法似乎亦有欠公平,〔导师回应:你很可能会面对多种不同的看法,你需要自行判断(或不作判断),每种看法的道理。〕希望时间可让我更清楚了解事情吧!

当和同学较熟络时,大部份学生都很热情,带我四围去“逛”!但亦渐渐感觉到一个问题争宠。我相信这是社工常遇到的问题,甚至我们会被那种被人接受的温馨感觉所蒙蔽,而把时间放/花于陪同学上,而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需要我们的同学。作为一名实习社工,留在学校的时间并不太多,要做的工作可能并不少,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意义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导师回应:社工的自主性颇高,你必须及早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学懂怎样做分配工作时间的决定。〕虽然社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学懂对以上问题的处理手法。人与人的相处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当中牵涉到很多问题,此等疑难似乎在课室里、书本中都很难找到,相信实习的其中一个目的亦就是让学生体会在实际过程中的为难及困境,并从中学习。

在和学生的闲谈中,发觉同学对大部份老师都是尊敬的,有些老师,似乎和同学颇为熟络,同学亦会主动跑上前跟他们打招呼!在未出实习前,心中已有一感觉就是校规如斯严格,师生间的关系可能也不会太好!从以上的观察及闲聊中,明白到每一件事件未经了解及证实之前,都不宜妄下断定。〔导师回应:很好!欣赏这种处事态度。〕即使在校内四、五个月,完成实习期,亦未必就能够明白、了解当中的事情。不批判的态度是社工专业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的而且确,相信如果经常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某人或一早已认定某情况的话,心中必存偏见,因而亦会失却了客观的态度!


 

15.1.2000


 

今天是家长日,回想起来,真是有点儿庆幸有回去学校,原因有二。首先是有机会「见一见家长」,虽然大家都只是攀谈几句,甚至是微笑点头而已,但是有机会见面可能对我们将来筹备活动都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这亦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另外的一个原因,亦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辅导室内遇见一位女孩(A),她初步给我们的印象是较为文静,我和另一位实习社工Y开始和她攀谈起来,发现她闷闷不乐,原来她母亲需要会见L姑娘(学校社工),当继续和她谈话时,她亦主动告诉我们她心里的担心,成绩、人际关系、和家人的相处都令她不安及担心。后来她更哭起来。老实说,不是没有见过别人哭,只是自己的角色是实习社工,加上对其情况了解不足之下,只能在旁给予一些支持、慰问、鼓励,那时候,之前在Casework Laboratory学到的知识亦尽量试用。〔导师回应:第三天就有机会直接与难得一见的家长会面,机会难逢。〕而且亦分工去找支持 ─ L姑娘。

据我所知,其母亲当天会面见学校社工,这是一早安排好的。因为女孩一直在我们身处的辅导室,其母亲亦下来找她及等她。所以才有机会遇见其母亲,亦趁此良机跟她谈了起来,在了解事情只是非常初步的情况底下,既然母亲及女儿都已坐在面前,我希望她们能够互相直接对话,藉此加强双方的沟通。然而,大家却定了协议(contract)〔导师回应:不清楚,请口头补充。〕

这个个案引发了我心中的数个问号!究竟当时我们的介入是否适当呢?会否有更好的方法?心中确实有点儿担心!自己有时会想,社工的责任确实是很大,真的有点害怕会「误人子弟」!〔导师回应:问题需要找答案,你自己怎样理解。〕这个个案令我有点矛盾,我很想去帮,但却怕会越帮越忙,在如斯紧急,考虑时间又不充足的情况下,要作出适当的决定确是很难,〔导师回应:速读“精要治疗”。〕真的很难!对于以上浮现在脑海的问号,现在仍然在盘旋,亦不停在想〔导师回应:与我讨论怎样去想。〕但我相信在思考的过程中定必可对事情有更清晰的了解及体会!


 

15.1.2000


 

相对以上曾提及的个案,问号仍在。但对于介入适合/适当与否这问题似乎亦先要考虑到以下的数点。学校社工L姑娘正如何跟进这个个案?学校容许我们介入吗?我们本身对事件的理解度足够吗?〔导师回应:若不继续,如何回答?为什么没有能力?你怎知没有?〕本身有能力去介入吗?回想起来,这一切都在考虑之列,亦必须考虑到。

以上这一串的问题在现阶段似乎仍是疑问句!任何的介入都是要经过周详的思考,这次的介入会否过于急进呢?心里常想起这个问题!

导师回应:社工介入的步骤大概是:

1.接触

2.了解

3.评估 ─ 确定有需要

4.作决定是否需要跟进

5.衡量形势、资源,分析动机、利弊,以及各方案的优劣,才可以再作进一步的决定:-

由谁人()负责跟进?

怎样跟进?

用于什么介入手法?

各方面怎样配合?

何时做检讨(如有合作)

6.其它参看过程模式(process model)

试想你现在/当时是在什么阶段?

你有没有发出邀请?以及提供资料让对方知道你可以做些什么?如果没有谈不上介入,因为对方不会再来,你也不会跟进除非你清楚知道“有需要但没人提供服务”。

试问自己:怎样才知道有需要?又怎样才知道有没有人提供服务?〕
 
 

Student: 70149124
Copyright © 2001 by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Wee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ack to Daily Log Content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