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及注意事项
工作员素质

1. 接纳

对于攻击者及受害者,接纳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他们大多数被卷标为「破坏王」,或不受同侪欢迎,尤其是在第一节小组中,工作员对组员的态度及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工作员及小组的信任,以及往后的辅导过程。 工作员对组员的行为及想法应抱有非批判性 (Non-judgmental) 的态度,多从组员的角度了解他们行为及非理性想法的形成。 此外,工作员可在小组中发掘他们的强项,正面欣赏及称赞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让他们体验到正面的行为改变,增加他们对工作员及小组的信任,以及持续改变的动机。

2. 耐性

工作员必须有耐性地聆听组员的每一个分享,尤其是对于受害者,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在分享的时候可能会有困难,工作员要保持耐性及开放的态度,让他们慢慢分享自己的经历。

3. 敏锐的觉察力

工作员需对自己本身的价值观比较敏锐,因为组员在小组中分享的看法和观点可能与工作员生活经验回异,工作员可能难以相信及想象组员的经历,虽然要让组员了解客观现实的环境,但切忌以普遍大众的想法去评论组员的独特情况。 工作员当留意到自己有难以理解及运用同理心的地方,宜与辅助工作员、同工或上司讨论,以免个人情绪影响对小组辅导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可以作出反思的方向:

  • 对组员的看法: 不视他们为难以应付的恶人,反而透过认识他们的特质,了解他们背后的脆弱之处,也发掘出他们的强项,加以欣赏,同时认定他们的付出,这样可带给组员正面的经验,有助他们改善不足,发挥所长,重建自我
  • 面对冲突: 因为使用「认知行为治疗」的关系,工作员需要从组员的分享中找出他们非理性的地方,再以不同的角度和事例与组员对质,打击他们固有的想法,使他们放弃旧想法,建立新想法。 工作员宜反思自己对冲突和与组员立于相反立场的看法,当中的过程会令到组员感到失去认同及难以面对自己和工作员,更有可能会出现反抗及否认。 工作员除了需要擅于即场分析及作出实时响应,还要不避冲突,正面地与组员对质,以指出其非理性想法及进行重建。

回顶端

辅导技巧
  1. 每位组员的性格、想法、情绪、行为、及过往的经历都不同,工作员要深入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及想法,这样才可针对性地对每位组员作出评估及适切的介入方法。
  2. 当拆解组员的非理性想法时,工作员须要积极聆听,从组员的分享中选取一些值得辩论的论点,总括及重塑 (Summarizing and Reframing) 成辩论的题目,让组员辩论当中的想法合情理法及不合情理法的地方。 在辩论的过程中,工作员须要「扩大」组员说出合情理法的论点,及拆解非理性想法的论点。
  3. 工作员必须积极聆听组员的分享,作出适当的响应。 因为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反映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内心的价值观或忧虑。 适当及具同理心的响应 (Empathetic Response) 能让他们知道工作员明白他们的想法、行为和感受。
  4. 在拆解组员的非理性想法时,小组须要营造强大的压力,逼使组员对自己想法作出反思,放弃非理性的想法。 透过组员的互相辩论,拉阔组员的想法,学习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
  5. 不论在攻击者或受害者小组,同理心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 例如在小组的首数节中,组员正处于试探期,工作员可以运用同理心的技巧,与组员建立关系,减低组员对工作员及小组的戒心,增加他们对小组的归属感。
  6. 在拆解组员的非理性想法时,组员的想法可能会被质疑及挑战,他们可能会因此显得不自然及自我保护。 工作员可以在程序设计上,令组员自觉安全,但又可以改变其非理性想法。
  7. 当组员的想法被质疑及挑战时,他们可能会透过分享正面的论点,以令工作员及其他组员停止驳斥他的非理性想法。 工作员可运用刻度问句 (Scaling Question),询问组员想法的改变程度,赞赏组员拉阔了个人的想法,及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想法尚有进步的空间。
反应型攻击者小组
  1. 于小组内,工作员需要面对多位来自不同背景及性格的反应型攻击者,他们对外界环境容易产生敌意归因,并有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 而在我们的观察,女组员较男组员少以身体攻击其他人,但同时亦较男组员多以言语、朋友间的离间向对方攻击。
  2. 在小组初期,组员可能会以一些破坏行为以测试工作员及小组的底线,故工作员必须树立权位,以公正公平坚定的态度来处理组员的表现。 在小组开始前时,须与组员订立一些小组法规,令组员明白环境和事物均有限制,从而协助他们建立合情合理的处事态度。
  3. 由于反应型攻击者在性格上较为冲动,容易出现情绪爆发的情况,故此带领小组的两位工作员需要小组前先订立小组冲突及危机处程序,并有清晰的默契和分工。 例如由一位工作员主力推行小组内容,而另一位则负责观察组员反应、协助推动组员参与及处理小组突发事件。
  4. 反应型攻击者往往会容易被卷标成滋事份子,缺乏被正面欣赏及称赞的经验。 故此工作员在小组进行时,可留意组员表现的亲社会行为,例如:有礼貌地说话、协助工作员收拾、帮助其他组员等、加以鼓励和赞赏,给予他们一些正面的成功经验,让他们体验到正面的行为转变,可带来正面的结果,增加持续转变的动机。
  5. 此外,反应型攻击者的人际关系一般较差,所以小组的过程中,工作员可借着其他组员的回馈,令组员在同辈社交中产生正面的经验和改进社交技巧。 但工作员须小心引导避免有组员乘机挑衅或批评,对小组产生负面影响。
  6. 由于小组在学校内进行,组员在小组以外时间亦有机会接触和产生纠纷,继而把影响带到小组内。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工作员需与负责老师或驻校社工紧密联系,评估是否需要在小组以外时间作个别跟进。 此外,工作员可视乎事件性质,考虑是否应用到小组内作情境讨论,因为切身的真实例子,令组员更容易产生共鸣,藉此促进改变。
操控型攻击者小组
  1. 组员可能会在小组分享自己作出欺凌的往事,当中可能会涉及组员的「黑社会」背景或其他暴力行为的描述,以争取个人在小组中的地位与声望,建立个人的权威形象。 工作员必须要立即介入,首先不可容许组员在小组中肆意谈论黑社会的事情,要表明工作员的立场,对此表示不认同。 另外,了解全部组员的情绪,会否感到不安,或会有其他行动,作出情绪支持或行为辅导。
  2. 运用奖赏在小组当中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环。 工作员于小组初期会以物质的奖励作招倈,引起组员的兴趣去投入小组,因为组员的思想未转变,物质的成就是他们争取的目标。 然而到小组后期,给予的奖励可以不只是物质性,可以是欣赏咭,可以是一次在小组中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句称赞,因为组员与工作员的关系建立起来后,工作员或其他组员对组员的欣赏和重视都可以动员组员去积极参与小组。 如果到一直只以物质作为动员的工具,组员对奖励的反应会盲目,效果并不会长久保持。
攻击型受害者小组
  1. 组员的自信和自我形象也偏低,于小组中工作员要更加具体地赞赏他在小组中的良好表现和付出的努力。 对于较沉默的组员,每当发言时都要扩大他们的影响力,重复发言的内容,让全组都能听见和理解当中的意义,让发言者感到自己的来是很有价值的,藉此鼓励他们多加参与。
  2. 于小组中要令组员感到有最大的控制权,感受他们的节奏作出配合,令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可以再决定个人的人生意义,建立希望。 例如在小组中可以预备不同的方式让组员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给予空间容许组员不先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首先观察一下小组的情况,感到安全后才作出发言。
退缩型受害者小组
  1. 退缩型受害者性格多缺乏自信,故在小组初期他们喜欢以旁观者的身份角色参与,而逃避表达个人意见或感受。 故工作员应给予组员多些选择的机会及参与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尊重。 如有需要,工作员可增加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加强组员间的信任和凝聚力,再鼓励组员投入参与小组活动。
  2. 退缩型受害者对别人的评价会显得较为敏感,因此在组员分享之前,工作员应强调个人的想法是没有对与错之分,建立互相接纳及包容的分享气氛。 若有组员对分享个人经验感到尴尬和抗拒,工作员可设计仿真的处境题目,让组员以第三者的人身份作出讨论及分享,或工作员以身作则,以个人的经验作分享,以减少组员要自我披露而产生的焦虑。
  3. 由于退缩型受害者同学的特性是缺乏自信,因此要让他们投入小组、逐渐改善,工作员需敏锐观察组员表现,然后以真诚的态度,对组员的表现作出实时而具体的赞赏,以强化他们的自我信心。 除小组过程外,工作员也可透过组员的家课纪录,留意组员有否成功经验。 特别是那些小组表现较沉静的组员,工作员可多利用这个方法,增加他们的信心。

回顶端

理论实践
  1. 教授「ABC」理论要基于小组组员的理解能力,智力发展程度而定。 如果组员未习惯这种思考模式,要求组员理解到「想法」这概念的层次可以较浅,可与组员讨论作出行动之前的考虑,个人动机和期望达到的目的。 如果组员的思考能力及自我理解较强,可以要求组员作更深入的反思,思考自己想法背后的价值观。

  2. 2. 由于「ABC」模式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当工作员讲解有关概念时,可以活用组员在学校或日常生活事件作为例子,协助组员了解。 而外,工作员可以让组员明白学习此概念的作用和重要性,例如其实是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以增加组员的学习动机。

回顶端

危机介入

1. 组员之间有攻击行为出现:
  • 由于反应型攻击者情绪较易被激起,工作员须多加留意他们在作出攻击行为前的征兆,这可避免组员间发生肢体上的冲突。 若情况许可,工作员须实时向所有组员明确表示,小组并不容许攻击行为的出现,并学习遵守及尊重不同场合的规范,令组员感到被尊重。 当然,工作员须按当时情况,评估后才决定处理方案。

  • 在处理反应型攻击者组员之间的攻击行为,切勿只责备他们的攻击行为,宜多理解他们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公平地处理事件。

  • 由于操控型攻击者较为聪明及有自信,工作人员避免在其他组员面前责备他,并要在小组完结后作跟进,向该组员重申小组的规范和要求,让该组员明白小组并不容许攻击行为的出现,并学习尊重不同场合的规则,亦可表达对该组员的尊重。

2. 组员之间的互动:

  • 组员之间可能在小组之前或其他时候曾发生过误会,以致在小组进行期间互相排斥,并可能影响小组中其他组员的互动。 工作员要小心处理,以免小组形成为双方阵营的对抗场地。

  • 小组经常会有分组讨论的活动,工作员须针对活动的目标,评估组员的特性及互动,安排他们的分组和角色,以便有效地使组员投入小组的活动,加强成效。

  • 在操控型攻击者学生小组中,组员可能会在小组中分享欺凌别人的事件,当中可能涉及违法或其他暴力行为的描述,以争取个人在小组中的地位与声望,以建立个人的领导角色。 此时,工作人员必须立即介入,表明立场,让组员明白小组是不容许违法的行为,以免其他组员将违法或暴力行为合理化。

3. 组员的情绪:

  • 小组开始前,组员可能会出现激动的情绪,如受害者小组的组员可能会因刚遇到欺凌事件,而带着负面的情绪来到小组,工作员须留意组员的情绪变化,评估相关事件的风险及严重性,协助组员处理有关的情绪,亦帮助工作员与组员建立关系。

  • 组员可能会在小组中分享自己被欺凌的经验,工作员及组员的响应会影响同学对小组及组员的信任,工作员必须耐心地聆听,灵活地运用组员给予分享者的情绪支持,以增加小组凝聚力。 受害者很多时候除了在学校被组员欺凌外,亦可能会在家中受到暴力虐待及其他类型的侵犯,工作员必须积极聆听组员的分享,留意组员的情绪,当听到有关的分享时,除了实时情绪支持,亦应立即与学校社工商讨有关个案的跟进。

回顶端

工作员之间的合作
  1. 如小组有两位以上的工作员带领小组,工作员必须于小组开始前商讨分工的安排,清楚双方的工作,在辅导过程中互相协作,以补对方的不足。
  2. 由于小组活动程序复杂,其中一位工作员可以负责带领小组的程序;另一位则负责留意组员的响应,两位工作员在带领小组时可互相补足。 如小组发生突发事件时,其中一位工作员可以处理事件,而另一位工作员则继续带领小组活动,照顾其他组员的情况。

  3. 两名工作员能提供较大的安全感给予小组组员,从而减低他们于陌生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焦虑。 而两名工作员可预先作工作分配,一名工作员专注于训练及带领小组,而另一名则负责组员的行为及情绪问题处理。 辅助的工作员亦须担任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小组的过程及组员的行为及表现。 辅助工作员观察后,可于每节后立即与主工作员检视当节小组的过程及方向,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从而调节日后小组的辅导策略。

  4. 小组活动中常会有分组讨论活动,如有个别较难建立关系的组员能跟其中一位工作员建立起信任,可以在分组中以那工作员带领该位组员的小组,以便更有效地使组员投入小组的活动,加强成效。

  5. 亲子小组中的家长常会问及其子女在小组中的表现及行为,工作员可先欣赏父母对其子女的关心,其后再申明无论在家长组及儿童组任何一面,工作员及组员都须遵守保密原则,工作员可鼓励家长亲自问其子女,促进亲子之间沟通。 若家长继续询问,工作员可有限度地概述其子女在该组的情况。

回顶端

于校方及老师合作
  1. 如小组的工作员是以外来机构身份到学校负责小组活动,宜先与校方建立紧密而良好的联系,让工作员了解小组的组员在课堂和校园生活中的情况,以便跟进及处理组员的个案,并让校方更了解组员的个案,与工作员作出相应的配合。
  2. 治疗工作如要取得成效,极须要校方及老师全面的配合和支持。 在计画进行时,老师可鼓励组员积极投入,参与小组活动,多加留意他们在课堂的情况,让他们感到关怀和支持。

回顶端

场地安排
  1. 在组员座位的安排上,可以将座位围成一个半圆形,而工作员坐或站在半圆形中央后二至三步,让每一位组员都可以看到工作员的正面,增加组员对小组的投入。 如果将座位围成一个正圆形,工作员则较难留意坐在自己身旁的组员的表情,而坐在工作员旁边的组员亦只能看到工作员的侧面,令工作员与组员有较少的眼神接触,组员容易感到被忽略,因而降低对小组的投入感。
  2. 工作员须要留意房间及座位的设计,宜选取较宁静的房间,让组员可以放心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及意见。 房间内亦不宜摆放太多杂物,组员的座位也要避免太接近门口或窗户,以免组员受外界的事物分心。

  3. 小组房间宜接近洗手间,一方面可让工作员能较易监察组员上洗手间时的情况,另一方面能让组员在情绪激动时,立即到洗手间洗脸及冷静情绪。

回顶端

选择小组的考虑

学生小组、家长小组及亲子平衡小组均有其好处及特性,而成效亦在本计画的研究当中得到证实。 至于同工在选择小组的推行形式时,可从以下各点作出考虑,以符合实际需要:

1. 时间配合

由于不少学生的双亲均需工作,而学生亦有不同的课外活动,因此,未必能够凝聚不同家庭成员同时参与小组活动。 这情况在基层家庭的学生当中更为明显。

2. 人手配合

我们建议学生小组及家长小组最少有两名辅导人员。 一名辅导员主要负责讲授小组内容及带领讨论,而另一名辅导员则在旁协助,与此同时,作监察及纪录个别参加者的响应、态度及想法。 这样既可以让小组畅顺进行,又能够在过程中收集重要的数据,促进了解个别学生及家长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亲子平行小组当中有家长及学生的参与,而且家长和学生不时会分开活动,因此,亲子小组所需要的人手亦相应较多,最少需要三位工作人员参与整个小组过程。

3. 参加者配合

认知行为治疗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及反思能力。 因此,一些学生可能受年龄或认知发展的限制,未必适合直接地接受「认知行为治疗法」。 面对年纪较小或程度较弱的学生,家长或亲子平行小组则较为适合。

回顶端

© 2014 香港城市大學 有教無「戾」校园欺「零」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