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攻击者及受害者,接纳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他们大多数被卷标为「破坏王」,或不受同侪欢迎,尤其是在第一节小组中,工作员对组员的态度及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工作员及小组的信任,以及往后的辅导过程。 工作员对组员的行为及想法应抱有非批判性 (Non-judgmental) 的态度,多从组员的角度了解他们行为及非理性想法的形成。 此外,工作员可在小组中发掘他们的强项,正面欣赏及称赞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让他们体验到正面的行为改变,增加他们对工作员及小组的信任,以及持续改变的动机。
工作员必须有耐性地聆听组员的每一个分享,尤其是对于受害者,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在分享的时候可能会有困难,工作员要保持耐性及开放的态度,让他们慢慢分享自己的经历。
工作员需对自己本身的价值观比较敏锐,因为组员在小组中分享的看法和观点可能与工作员生活经验回异,工作员可能难以相信及想象组员的经历,虽然要让组员了解客观现实的环境,但切忌以普遍大众的想法去评论组员的独特情况。 工作员当留意到自己有难以理解及运用同理心的地方,宜与辅助工作员、同工或上司讨论,以免个人情绪影响对小组辅导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可以作出反思的方向:
- 对组员的看法: 不视他们为难以应付的恶人,反而透过认识他们的特质,了解他们背后的脆弱之处,也发掘出他们的强项,加以欣赏,同时认定他们的付出,这样可带给组员正面的经验,有助他们改善不足,发挥所长,重建自我
- 面对冲突: 因为使用「认知行为治疗」的关系,工作员需要从组员的分享中找出他们非理性的地方,再以不同的角度和事例与组员对质,打击他们固有的想法,使他们放弃旧想法,建立新想法。 工作员宜反思自己对冲突和与组员立于相反立场的看法,当中的过程会令到组员感到失去认同及难以面对自己和工作员,更有可能会出现反抗及否认。 工作员除了需要擅于即场分析及作出实时响应,还要不避冲突,正面地与组员对质,以指出其非理性想法及进行重建。
学生小组、家长小组及亲子平衡小组均有其好处及特性,而成效亦在本计画的研究当中得到证实。 至于同工在选择小组的推行形式时,可从以下各点作出考虑,以符合实际需要:
由于不少学生的双亲均需工作,而学生亦有不同的课外活动,因此,未必能够凝聚不同家庭成员同时参与小组活动。 这情况在基层家庭的学生当中更为明显。
我们建议学生小组及家长小组最少有两名辅导人员。 一名辅导员主要负责讲授小组内容及带领讨论,而另一名辅导员则在旁协助,与此同时,作监察及纪录个别参加者的响应、态度及想法。 这样既可以让小组畅顺进行,又能够在过程中收集重要的数据,促进了解个别学生及家长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亲子平行小组当中有家长及学生的参与,而且家长和学生不时会分开活动,因此,亲子小组所需要的人手亦相应较多,最少需要三位工作人员参与整个小组过程。
认知行为治疗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及反思能力。 因此,一些学生可能受年龄或认知发展的限制,未必适合直接地接受「认知行为治疗法」。 面对年纪较小或程度较弱的学生,家长或亲子平行小组则较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