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型受害者 (Aggressive Victim)

基本理念

研究指出,当一位孩童被攻击后,他成为攻击型受害者或退缩型的受害者机会率参半 (Perry, Kusel, & Perry, 1998)。Brockenbrough、Cornell和Loper (2002) 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30%被欺凌的初中学童会持有攻击倾向,他们会使用武力来作出报复,成为攻击型受害者。 由于受到别人欺凌或伤害,攻击型受害者显得格外焦虑和紧张,并且存有报复的念头(Olweus, 1995; Schwartz, Dodge, Pettit, & Bates, 1997)。

特点

研究指出,攻击型受害者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Self-control; Schwartz, Proctor & Chien, 2001),相比于操控型攻击者,他们的怒气较易被激发。 如果情况持续严重下去,会形成认知结构上的扭曲,产生偏差和解读错误,渐渐变成反应型攻击者。

攻击型受害者比退缩型受害者较多收藏攻击性武器或玩具,亦较多与人发生争吵或打闹事件。 部份会禁不住实时以暴力方式作出反击,所以经常被人误认为攻击者,受到处罚。 就算他们是受到欺凌的一群,在同侪或师生之间,也较退缩型受害者得到较少的接纳和同情,不受同侪欢迎,受到同辈排斥的指数是两类攻击者和两类受害者中最高的 (Schwartz, 2000)。 攻击型受害者对自我的评价很低,认为自己不及别人吸引和突出,经常过虑和急躁。 相信与其他人相比,他们是不快乐的一群 (O'Moore & Kirkham, 2001)。 另外,有学者发现攻击型受害者较欺凌者及受害者有更多焦虑症状 (Duncan, 1999)。 此外, 有研究亦发现攻击型受害者倾向归因于外在因素(例如: 运气),这反映出他们倾向逃避责任 (Georgiou & Stavrinides, 2008)。

家庭背景

攻击型受害者的父母,其中一方可能过份保护孩童,而配偶则采取放任、不理会的管教模式,以致令子女未学会独立自主,及如何使用正确的途径来保护自己 (Bowers, Smith, & Binney, 1994)。

研究指出,有暴力行为的女生,其家长倾向只会在女儿首次求助时给予意见,这代表女儿经常得不到帮助 (Laura, Irma, Ritva-Liisa & Liisa, 1998)。 女儿长期缺乏父母的响应,因而形成长期的不安全依附关系 (Insecur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在这种关系中,家长对待子女时,经常忽冷忽热,态度和表达的内容模棱两可。 在缺乏父母的欣赏和肯定,子女缺乏自信,长大后对他人也较为猜疑,不容易与其他人建立信任关系。

负面影响

攻击型受害者无论对环境、他人和自己都缺乏信心,形成很大的不安感觉,有较沉重的焦虑感和出现身心症 (Psychosomatic Symptoms) 的症状。 他们可能会出现饮食失调 (Eating Disorder),以及引发精神病 (Kaltiala-Heino et al., 2000)。 追踪研究发现,他们进入成人阶段后,不少会出现心理和精神病的症状 (Kumpulainen & Rasanen, 2000)。 此外,攻击型受害者亦较大机会有自杀倾向 (Klomek, Marrocco, Kleinman, Schonfeld & Gould, 2007) 。 另外, 有研究亦发现攻击型受害者较大机会涉及高危活动, 包括吸烟及酗酒 (NICHD, 2001)。

实例

阿坚(假名)是一名就读于男校的中一男生,身材矮小瘦弱。 阿坚的同学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嘲笑他是「狗」,又大力拍打他的手臂及头,无故画花他的书本等,可见阿坚在学校经常受到肢体及言语欺凌。 当他在小组中分享被欺凌的经验时,他的情绪会变得愤怒,并表露他不信任别人的态度。

有一次,他告诉老师在课堂上被欺凌的情况,老师表示没有察觉到。 但阿坚认为自己坐在全行的第一个座位,老师应能察觉他的情况,认为老师只是视而不见。 在小组中,他认为只要有一位同学取笑他,其他同学也会跟着取笑他及看不起自己。 他表示只有患重病的人才值得相信,因为他们不能够伤害自己。

阿坚在小组中透露,有一次他和他的朋友在学校内遇到经常欺凌他们的那位同学,阿坚便游说他的朋友一同打他。 他相信只有打他,对方才会停止欺凌他。 就算自己因此被记过也在所不惜。 他说:「唯有把事情搞大,老师才会行动,就算我要记大过,只要对方要记小过,便不要紧了! 」但朋友临时表示没有信心,阿坚亦因此放弃报复行动,可见他对自己自信不足。

但另一方面,阿坚亦认为操行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认为操行反映他的品格,品格比学业成绩更重要,他不希望因为操行差劣而对自己的前程有所影响。 从阿坚的经验中,可见他对欺凌他的人有报复的倾向,他相信以暴易暴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他同时担心自己能力不足。 此外,他亦重视道德规范,所以当他面对被欺凌的情况时,会经常挣扎于遵守道德规范与以暴易暴的思想冲激之间,情绪混乱而矛盾。

回顶端

© 2014 香港城市大学 有教無「戾」校园欺「零」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