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型攻击者学生小组(中学)

介绍

本部份详列出中学操控型攻击者小组内容。小组的进程会被划分为六个阶段,透过真实个案及模拟影片,让大家了解工作员应如何循序渐进地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法帮助操控型攻击者。

小组大纲

节数 认知行为疗法之运用 活动目标
1 与组员建立互相尊重的治疗关係 操控型攻击者的头脑非常清晰,思想敏锐,行事审慎,不轻易表达自己。 所以对于操控型攻击者小组,工作员能与组员建立关系,这点尤其重要。 与组员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能减低组员对工作员及小组的戒心,增加对小组的归属感
2 探索组员童年时的经验 (Childhood Origin) 根据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1986, 1999),操控型攻击行为透过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习得的。Skinner (1953) 认为,从攻击他人这行为中获得的益处,会成为攻击者的诱因,因而复制及重演这些行为,所以了解组员童年时的经验 (Childhood Origin),有助工作员明白他们攻击行为背后的目的及增强物 (Reinforcement),并对组员作出准确及全面的评估
3 识别组员的行为反应 操控型攻击者理智地思考各种攻击行为的可行性及计算风险,然后冷静地考虑攻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自己所期望得到的益处 (Crick & Dodge, 1994)。 识别组员的行为反应(包括组员曾经考虑及实践的行为反应,以及各种行为的成效),有助工作员全面评估组员的攻击行为,并明白组员进行各种行为时的考慮
4 识别组员的情绪反应 操控型攻击者有冷血及缺乏感情的特征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而且缺乏同理心,只集中看事件及事后能获得的益处,并且难于表达内心感受。 工作员必须协助组员增加对情绪的认识及评估组员被压抑的情绪
5 教导组员认识A-B-C概念
辨识 (Detect) 组员的非理性想法
运用A-B-C概念,透过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反映组员自己的想法,让工作员可确切地了解组员的操控型攻击行为背后的非理性想法
6 营造压力,让组员感到改变的迫切性,从而作出改变 操控型攻击者对后果倾向作正面的评价 (Poulin & Boivin, 2000),忽略攻击行为带来的负面后果。 透过代入真实的欺凌事件,让组员了解事件中的严重后果,客观地了解整件事件
7 辨别 (Discriminate) 组员的非理性想法和拆解 (Debate) 组员的非理性想法 (Debate) 组員的非理性想法 介绍合情、合理、合法的概念,让组员辨别非理性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 操控型攻击者常有的非理性想法,包括「当事情不如自己所愿时,就是最惨和最可怕的情况」、「每个人都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智能和成就,才算有价值」及「对于身边的事物,人是要有完美的控制」等。透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概念,拆解组员的非理性想法
8 建构新的理性想法、情绪及行为反应 透过拆解及行为练习,建构新的理性想法、情绪及行为反应
9 行为练习: 同理心训练 操控型攻击者对受害者缺乏同理心,也可能对受害者存有误解。 从真实的事例中,受害者亲身说出在学校面对欺凌事件的感受,藉此冲击组员对受害者故有的不正确看法
10 结束治疗及预防复发 检视及欣赏操控型攻击者在小组的改变,巩固成功经验

个案研究

小组前准备

个案阐述(节录《有教无「戾」-校园欺「零」计划实务手册第五册》 p.26 - 28)

小组第一次见面

个案阐述(节录《有教无「戾」-校园欺「零」计划实务手册第五册》 p.29 - 33)

小组初期

个案阐述(节录《有教无「戾」-校园欺「零」计划实务手册第五册》 p.34 - 37)

小组中初期

个案阐述(节录《有教无「戾」-校园欺「零」计划实务手册第五册》 p.38 - 43)

小组中后期

个案阐述(节录《有教无「戾」-校园欺「零」计划实务手册第五册》 p.44 - 47)

小组后期

个案阐述(节录《有教无「戾」-校园欺「零」计划实务手册第五册》 p.48 - 50)

回顶端

© 2014 香港城市大学 有教无「戾」校园欺「零」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