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項目

我們比較熟悉的中國書法、太極拳、剪紙、皮影戲、針灸、二十四節氣、京劇、崑曲、粵劇,日本的歌舞伎、能樂、和紙,韓國的泡菜,比利時啤酒、土耳其咖啡、亞美尼亞麵包,全都是被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為它們的獨特性和廣泛被肯定的素質,所以也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至2020年,有來自128個國家的492個項目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另《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67個項目,分屬34個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則共有25項。

香港非遺項目

根據《公約》的規定,各締約國(地區)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定境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作為保護的基礎。香港特區政府在2006年《公約》生效後,隨即籌劃並進行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蒐集研究數據,用以編製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2008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督導保護非遺的工作。2009年,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普查。

歷經三年多的時間作廣泛研究、實地考察和深入討論,整項普查工作於2013年完成。同年,香港政府展開了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以了解社會各界的意見。政府除收到十八區區議會和鄉議局的建議外,還收到多份由市民和團體提交的書面意見。非遺諮委會參考了公眾意見後,於2014年正式公布了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按照《公約》的五個類別,納入的項目數量分布如下:

類別 主項目 次項目 總數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10 14 21
表演藝術 21 18 34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74 248 292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4 3 6
傳統手工藝 101 36 127
總數 210 319 480



* 每個類別及所有類別合計的「總數」,已扣減那些因帶有次項目而被重複計算的主項目的數目。 有關清單的詳細資料,可查閱「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或中央圖書館的網上資料庫。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中央圖書館的網上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