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繡:
指尖經緯
千年國粹

起源與發展

廣繡是廣東民間刺繡工藝,由中原移民把刺繡帶入嶺南。其起源來自於女性閨閣之手藝,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至明代正德年間,廣繡經由歐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國,成為宮廷和皇室、貴族們寵愛的服飾品。明萬曆二十八年 (1600年)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十分喜歡廣東的金銀線繡,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同業公會,按廣繡作坊形式組織王室繡莊,使廣繡工藝在英國得到傳播,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期是廣繡出口的全盛時期,受龐大的出口外銷訂單刺激,廣繡從民間小作坊的小批量生產,逐漸趨向商品大量生產的發展方向,繡坊、繡莊成行成市。清光緒年間,廣東省成立工藝局,開設繽華藝術學校傳授刺繡等工藝。民國初年,廣繡行業出現了專業分工,名師輩出。時至今日,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不同時期的廣繡精品。

Cantonese Embroidery
左:佛山市順德廣繡莊繡品(局部)
右:「水路」即在刺繡的起針和落針點之間預留約0.5毫米的等距離,在繡面形成空白的線條。

Cantonese Embroidery
不同種類的廣繡繡品

工藝特徵

廣繡素以佈局圓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著色富麗而見稱。

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豐富的佈局,少有留白;即使有空隙,也會常用山水草地樹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廣繡運用「水路」的獨特技法,令繡出的圖案層次分明,既和諧又奪目。

例如在花卉的花瓣和鳥禽的鳥羽之間均留有一條清晰而均齊的「水路」,使形象更加生動和富有質感。

清朝時的廣繡行會,只有男性才能加入,他們被稱為「花佬」。這和其他地區的繡工均為女子有所不同。再者,廣繡繡品的種類豐富多樣,有被面、枕套、牀楣、披巾、頭巾、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還有宗教用品,以神袍及寺廟內的裝飾品為主。由於廣繡繡品華麗出眾,曾於國際博覽會上獲得殊榮。

Cantonese Embroidery
禽鳥及花草是常見的題材

題材及創作特色

廣繡題材相當廣泛,其中以龍、鳳、牡丹、百鳥朝鳳、南國佳果(荔枝)、孔雀、鸚鵡、古器皿等傳統題材為主。

在創作和鋪排方面,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繡品中。與此同時,還善於攝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繡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 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濃厚的嶺南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YMD Theatre
2023年3月24日在南京江寧區博物館舉行的順德廣繡展覽。

保育

廣繡歷史逾千年,有文字記載始於唐代《杜陽雜編》,包括真絲繡、線繡、珠繡和釘金繡四大類繡種。隨着時代變遷,這種古老的工藝日漸式微,一些絕技甚至失傳已久。粤繡 (包含了廣繡和潮繡)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受到重視和保育。近年非遺傳承人對廣繡工藝進行一系列「搶救性」的整理,不但收集傳統的針法,對傳統廣繡作品進行複製。自2009年起,廣州美院、廣州大學等先後開設廣繡相關課程,旨在普及廣繡工藝。同時,將工藝應用到手袋、耳環等日常配襯衣飾上,讓廣繡融入現代生活,令其煥發新生,成為粵港澳地區的文化傳承載體。

巧針彩線、繡繪中西,順德廣繡走進江寧博物館:
https://www.yangtse.com/zncontent/281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