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以盛產綾絹而聞名,這些綾絹輕盈如晨霧,薄如蟬翼,質地柔軟,色澤光亮,被譽為「絲織工藝之花」,並擁有「鳳羽」之美譽。雙林綾絹傳統手工技藝精湛,種類繁多,其中獨具特色的一項是將綾絹與傳統民間手工製作的風箏結合在一起。
民間傳統工藝匠師曹氏風箏製作傳人通過純手工的製作與繪畫,將其與世界非遺「風箏藝術」完美融合,既展現了曹氏風箏手工技藝的文化精髓,又凸顯了雙林綾絹品質的「輕盈如晨霧,薄如蟬翼」之特點。
曹氏風箏工藝是北京市的傳統民間風箏藝術,孔祥澤根據曹雪芹手稿《廢藝齋集稿》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的記載,研究製作風箏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和繪畫要領,即扎、糊、繪、放的「四藝」。這項藝術涵蓋廣泛的主題和多樣的風箏種類,融合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是精緻而雅致的製作成果。它擁有詩意和畫意的歌訣,展現了京城文化的豐富特色,融合了傳統民間文化和南北扎制技術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風箏以雙林本地上等礬絹及細心挑選的竹子作為主要原料,通過幾十道繁瑣複雜的特殊製作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把關,由民間文化藝人以純熟的手工的精心製作與繪畫而成。
由竹子捆紥而成的風箏骨架
「紮」即風箏的骨架製作,這是決定風箏優劣的關鍵。曹氏風箏的骨架主要使用竹子製般作,首先將竹子劈成條狀,刮削至所需的厚度,然後通過烘烤使其彎曲成風箏所需的形 狀。根據曹式歌訣中的「汗不去透形必還」,加熱時需將竹子中的油份烤出,這樣在冷卻後不會變形。接下來是紮緊,即使用線繩將不同部位的竹條綁緊組裝,以達到「中正平直」、兩側對稱的效果,這樣風箏在受風時才能保持平衡。
糊的工序講求的是要使絹能夠自然平整地粘附在骨架上
「糊」是指使用絹將風箏骨架粘合起來,以達到自然平整、按照形狀的效果,不能鬆懈或產生皺褶。歌訣中提到的「保穩全靠紙不鬆」就是指這個意思。在製作軟翅風箏時特別需要注意兩側的完全對稱性,糊的過程中要用線牽著膀梢,待糊好後才能剪斷線,然後將畫面翻過並平放在桌子上,將塗有膠水的骨架平整地粘貼在畫面上。
沙燕風箏的圖案多左右對稱及色彩奪目
「繪」是表現風箏形象的重要一部分。除了模擬真實風箏外,所繪製的圖案通常都是具有吉祥如意的主題,以表達人們祈福和期盼美好願望。在進行繪畫時,需要理解繪畫技巧,遵循「繁而不煩,豔而不厭」的原則,以實現色彩鮮豔、對比強烈、主題鮮明的視覺效 果。此外,繪畫時使用的顏料不宜塗得太厚重,以免影響風箏的風阻,以及放飛效果。
《紅樓夢》兩位主角在放風箏的插畫
「放」,顧名思義,製作風箏的目的就是為了放飛。一個優秀的風箏不僅在紮、糊、繪畫方面要出色,還必須經得起放飛的考驗,展現出在遠處觀賞時的效果。因此,在放飛時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雲偶填柳絮詞》中描述了兩位主角放風箏的情景:「寶玉說丫頭們不會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來……」,「黛玉見風力緊了,過去將繩子一鬆,只聽『豁喇喇』一陣響,登時線盡,風箏隨風飛走了。」
不同款式的沙燕風箏
北方人喜歡燕子,將其稱為「喜鳥」,因此曹式風箏以沙燕為主要形象。曹氏風箏巧妙地結合了軟硬、弧直兩種結構的特點,使得沙燕風箏展現出獨特的風采。曹氏風箏通過擬人手法創造了一個有趣的燕子家族,其中包括肥燕、瘦燕、幼燕、雛燕、對燕等,不僅形態相似,更追求神似。例如,要使燕子展現出像人一樣的喜悅表情,就需要掌握「眉上軒,見喜顏;嘴上翹,定是笑」的繪畫技巧。此外,每一款沙燕風箏上都佈滿了蝙蝠、蝴蝶、牡丹、貓、蝶、魚等吉祥圖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