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 ,至2020年,已有180個國家加入成為締約國。其宗旨是:
1.)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
2.) 確保有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尊重;
3.) 在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及確保其相互欣賞的意識;以及
4.) 開展國際合作及提供國際援助。
根據《公約》的規定,各締約國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和確定境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項目,以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作為保護的基礎。(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詳見關於非遺)。
中國文化歷史久遠,擁有大量極具地方及時代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傳統和遺產,因此,中國於2004年認可並加入《公約》,成為第六個締約國。由2006年起正式公佈了四次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合計有1372個項目。應國家邀請,香港特區政府亦於同年確認《公約》適用於香港,於2006年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現升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以執行《公約》要求的具體保護工作。民政事務局則於2008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任本地學者、專家和社區人士為委員,就非遺普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等方面向政府提供意見。在經過公眾諮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詳細討論並通過,於2014年正式公佈了首份列入480個項目的非遺清單。當中除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涵蓋的20個項目外,大多數入選項目體現香港的本地特色,同時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價值。
有見及此,香港城市大學於2020年展開規劃「非遺匠心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人駐校計劃」(簡稱:「非遺匠心」) ,期望透過每年邀請內地或香港非遺的傳藝人到訪城大,開設技藝研習班,走訪社區,舉辦包括講座、展覽、研討會、傳藝人示範等活動,提升學生及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重視。承蒙田家炳基金會對計劃的鼎力支持,有關的構思得以落實,並擬定於2021年秋季開始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