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及注意事項
工作員素質

1. 接納

對於攻擊者及受害者,接納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大多數被標籤為「破壞王」,或不受同儕歡迎,尤其是在第一節小組中,工作員對組員的態度及接納程度直接影響了他們對工作員及小組的信任,以及往後的輔導過程。工作員對組員的行為及想法應抱有非批判性 (Non-judgmental) 的態度,多從組員的角度了解他們行為及非理性想法的形成。此外,工作員可在小組中發掘他們的強項,正面欣賞及稱讚他們的親社會行為,讓他們體驗到正面的行為改變,增加他們對工作員及小組的信任,以及持續改變的動機。

2. 耐性

工作員必須有耐性地聆聽組員的每一個分享,尤其是對於受害者,他們的表達能力較差,在分享的時候可能會有困難,工作員要保持耐性及開放的態度,讓他們慢慢分享自己的經歷。

3. 敏銳的覺察力

工作員需對自己本身的價值觀比較敏銳,因為組員在小組中分享的看法和觀點可能與工作員生活經驗迴異,工作員可能難以相信及想像組員的經歷,雖然要讓組員了解客觀現實的環境,但切忌以普遍大眾的想法去評論組員的獨特情況。工作員當留意到自己有難以理解及運用同理心的地方,宜與輔助工作員、同工或上司討論,以免個人情緒影響對小組輔導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可以作出反思的方向:

  • 對組員的看法: 不視他們為難以應付的惡人,反而透過認識他們的特質,了解他們背後的脆弱之處,也發掘出他們的強項,加以欣賞,同時認定他們的付出,這樣可帶給組員正面的經驗,有助他們改善不足,發揮所長,重建自我
  • 面對衝突: 因為使用「認知行為治療」的關係,工作員需要從組員的分享中找出他們非理性的地方,再以不同的角度和事例與組員對質,打擊他們固有的想法,使他們放棄舊想法,建立新想法。工作員宜反思自己對衝突和與組員立於相反立場的看法,當中的過程會令到組員感到失去認同及難以面對自己和工作員,更有可能會出現反抗及否認。工作員除了需要擅於即場分析及作出即時回應,還要不避衝突,正面地與組員對質,以指出其非理性想法及進行重建。

回頂端

輔導技巧
  1. 每位組員的性格、想法、情緒、行為、及過往的經歷都不同,工作員要深入了解每位組員的獨特性及想法,這樣才可針對性地對每位組員作出評估及適切的介入方法。
  2. 當拆解組員的非理性想法時,工作員須要積極聆聽,從組員的分享中選取一些值得辯論的論點,總括及重塑 (Summarizing and Reframing) 成辯論的題目,讓組員辯論當中的想法合情理法及不合情理法的地方。在辯論的過程中,工作員須要「擴大」組員說出合情理法的論點,及拆解非理性想法的論點。
  3. 工作員必須積極聆聽組員的分享,作出適當的回應。因為他們的每一句話,都反映出他們自己的想法、內心的價值觀或憂慮。適當及具同理心的回應 (Empathetic Response) 能讓他們知道工作員明白他們的想法、行為和感受。
  4. 在拆解組員的非理性想法時,小組須要營造強大的壓力,逼使組員對自己想法作出反思,放棄非理性的想法。透過組員的互相辯論,拉闊組員的想法,學習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
  5. 不論在攻擊者或受害者小組,同理心的運用也是十分重要。例如在小組的首數節中,組員正處於試探期,工作員可以運用同理心的技巧,與組員建立關係,減低組員對工作員及小組的戒心,增加他們對小組的歸屬感。
  6. 在拆解組員的非理性想法時,組員的想法可能會被質疑及挑戰,他們可能會因此顯得不自然及自我保護。工作員可以在程序設計上,令組員自覺安全,但又可以改變其非理性想法。
  7. 當組員的想法被質疑及挑戰時,他們可能會透過分享正面的論點,以令工作員及其他組員停止駁斥他的非理性想法。工作員可運用刻度問句 (Scaling Question),詢問組員想法的改變程度,讚賞組員拉闊了個人的想法,及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想法尚有進步的空間。
反應型攻擊者小組
  1. 於小組內,工作員需要面對多位來自不同背景及性格的反應型攻擊者,他們對外界環境容易產生敵意歸因,並有著強烈的自我保護機制。而在我們的觀察,女組員較男組員少以身體攻擊其他人,但同時亦較男組員多以言語、朋友間的離間向對方攻擊。
  2. 在小組初期,組員可能會以一些破壞行為以測試工作員及小組的底線,故工作員必須樹立權威,以公正公平堅定的態度來處理組員的表現。在小組開始前時,須與組員訂立一些小組法規,令組員明白環境和事物均有限制,從而協助他們建立合情合理的處事態度。
  3. 由於反應型攻擊者在性格上較為衝動,容易出現情緒爆發的情況,故此帶領小組的兩位工作員需要小組前先訂立小組衝突及危機處程序,並有清晰的默契和分工。例如由一位工作員主力推行小組內容,而另一位則負責觀察組員反應、協助推動組員參與及處理小組突發事件。
  4. 反應型攻擊者往往會容易被標籤成滋事份子,缺乏被正面欣賞及稱讚的經驗。故此工作員在小組進行時,可留意組員表現的親社會行為,例如:有禮貌地說話、協助工作員收拾、幫助其他組員等、加以鼓勵和讚賞,給予他們一些正面的成功經驗,讓他們體驗到正面的行為轉變,可帶來正面的結果,增加持續轉變的動機。
  5. 此外,反應型攻擊者的人際關係一般較差,所以小組的過程中,工作員可藉著其他組員的回饋,令組員在同輩社交中產生正面的經驗和改進社交技巧。但工作員須小心引導避免有組員乘機挑釁或批評,對小組產生負面影響。
  6. 由於小組在學校內進行,組員在小組以外時間亦有機會接觸和產生糾紛,繼而把影響帶到小組內。為避免發生這種情況,工作員需與負責老師或駐校社工緊密聯繫,評估是否需要在小組以外時間作個別跟進。此外,工作員可視乎事件性質,考慮是否應用到小組內作情境討論,因為切身的真實例子,令組員更容易產生共鳴,藉此促進改變。
操控型攻擊者小組
  1. 組員可能會在小組分享自己作出欺凌的往事,當中可能會涉及組員的「黑社會」背景或其他暴力行為的描述,以爭取個人在小組中的地位與聲望,建立個人的權威形象。工作員必須要立即介入,首先不可容許組員在小組中肆意談論黑社會的事情,要表明工作員的立場,對此表示不認同。另外,了解全部組員的情緒,會否感到不安,或會有其他行動,作出情緒支援或行為輔導。
  2. 運用獎賞在小組當中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環。工作員於小組初期會以物質的獎勵作招倈,引起組員的興趣去投入小組,因為組員的思想未轉變,物質的成就是他們爭取的目標。然而到小組後期,給予的獎勵可以不只是物質性,可以是欣賞咭,可以是一次在小組中表現自己長處的機會,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句稱讚,因為組員與工作員的關係建立起來後,工作員或其他組員對組員的欣賞和重視都可以動員組員去積極參與小組。如果到一直只以物質作為動員的工具,組員對獎勵的反應會盲目,效果並不會長久保持。
攻擊型受害者小組
  1. 組員的自信和自我形象也偏低,於小組中工作員要更加具體地讚賞他在小組中的良好表現和付出的努力。對於較沉默的組員,每當發言時都要擴大他們的影響力,重覆發言的內容,讓全組都能聽見和理解當中的意義,讓發言者感到自己的來是很有價值的,藉此鼓勵他們多加參與。
  2. 於小組中要令組員感到有最大的控制權,感受他們的節奏作出配合,令他們能感受到自己可以再決定個人的人生意義,建立希望。例如在小組中可以預備不同的方式讓組員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也給予空間容許組員不先明確表達自己的意願,首先觀察一下小組的情況,感到安全後才作出發言。
退縮型受害者小組
  1. 退縮型受害者性格多缺乏自信,故在小組初期他們喜歡以旁觀者的身份角色參與,而逃避表達個人意見或感受。故工作員應給予組員多些選擇的機會及參與活動的空間,讓他們感到安全和被尊重。如有需要,工作員可增加一些團隊合作的活動,加強組員間的信任和凝聚力,再鼓勵組員投入參與小組活動。
  2. 退縮型受害者對別人的評價會顯得較為敏感,因此在組員分享之前,工作員應強調個人的想法是沒有對與錯之分,建立互相接納及包容的分享氣氛。若有組員對分享個人經驗感到尷尬和抗拒,工作員可設計模擬的處境題目,讓組員以第三者的人身份作出討論及分享,或工作員以身作則,以個人的經驗作分享,以減少組員要自我披露而產生的焦慮。
  3. 由於退縮型受害者同學的特性是缺乏自信,因此要讓他們投入小組、逐漸改善,工作員需敏銳觀察組員表現,然後以真誠的態度,對組員的表現作出即時而具體的讚賞,以強化他們的自我信心。除小組過程外,工作員也可透過組員的家課紀錄,留意組員有否成功經驗。特別是那些小組表現較沉靜的組員,工作員可多利用這個方法,增加他們的信心。

回頂端

理論實踐
  1. 教授「ABC」理論要基於小組組員的理解能力,智力發展程度而定。如果組員未習慣這種思考模式,要求組員理解到「想法」這概念的層次可以較淺,可與組員討論作出行動之前的考慮,個人動機和期望達到的目的。如果組員的思考能力及自我理解較強,可以要求組員作更深入的反思,思考自己想法背後的價值觀。

  2. 由於「ABC」模式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當工作員講解有關概念時,可以活用組員在學校或日常生活事件作為例子,協助組員了解。而外,工作員可以讓組員明白學習此概念的作用和重要性,例如其實是了解自己的一個過程,以增加組員的學習動機。

回頂端

危機介入

1. 組員之間有攻擊行為出現:
  • 由於反應型攻擊者情緒較易被激起,工作員須多加留意他們在作出攻擊行為前的徵兆,這可避免組員間發生肢體上的衝突。若情況許可,工作員須即時向所有組員明確表示,小組並不容許攻擊行為的出現,並學習遵守及尊重不同場合的規範,令組員感到被尊重。當然,工作員須按當時情況,評估後才決定處理方案。

  • 在處理反應型攻擊者組員之間的攻擊行為,切勿只責備他們的攻擊行為,宜多理解他們出現攻擊行為的原因,公平地處理事件。

  • 由於操控型攻擊者較為聰明及有自信,工作人員避免在其他組員面前責備他,並要在小組完結後作跟進,向該組員重申小組的規範和要求,讓該組員明白小組並不容許攻擊行為的出現,並學習尊重不同場合的規則,亦可表達對該組員的尊重。

2. 組員之間的互動:

  • 組員之間可能在小組之前或其他時候曾發生過誤會,以致在小組進行期間互相排斥,並可能影響小組中其他組員的互動。工作員要小心處理,以免小組形成為雙方陣營的對抗場地。

  • 小組經常會有分組討論的活動,工作員須針對活動的目標,評估組員的特性及互動,安排他們的分組和角色,以便有效地使組員投入小組的活動,加強成效。

  • 在操控型攻擊者學生小組中,組員可能會在小組中分享欺凌別人的事件,當中可能涉及違法或其他暴力行為的描述,以爭取個人在小組中的地位與聲望,以建立個人的領導角色。此時,工作人員必須立即介入,表明立場,讓組員明白小組是不容許違法的行為,以免其他組員將違法或暴力行為合理化。

3. 組員的情緒:

  • 小組開始前,組員可能會出現激動的情緒,如受害者小組的組員可能會因剛遇到欺凌事件,而帶著負面的情緒來到小組,工作員須留意組員的情緒變化,評估相關事件的風險及嚴重性,協助組員處理有關的情緒,亦幫助工作員與組員建立關係。

  • 組員可能會在小組中分享自己被欺凌的經驗,工作員及組員的回應會影響同學對小組及組員的信任,工作員必須耐心地聆聽,靈活地運用組員給予分享者的情緒支援,以增加小組凝聚力。受害者很多時候除了在學校被組員欺凌外,亦可能會在家中受到暴力虐待及其他類型的侵犯,工作員必須積極聆聽組員的分享,留意組員的情緒,當聽到有關的分享時,除了即時情緒支持,亦應立即與學校社工商討有關個案的跟進。

回頂端

工作員之間的合作
  1. 如小組有兩位以上的工作員帶領小組,工作員必須於小組開始前商討分工的安排,清楚雙方的工作,在輔導過程中互相協作,以補對方的不足。
  2. 由於小組活動程序複雜,其中一位工作員可以負責帶領小組的程序;另一位則負責留意組員的回應,兩位工作員在帶領小組時可互相補足。如小組發生突發事件時,其中一位工作員可以處理事件,而另一位工作員則繼續帶領小組活動,照顧其他組員的情況。

  3. 兩名工作員能提供較大的安全感給予小組組員,從而減低他們於陌生的環境中所產生的焦慮。而兩名工作員可預先作工作分配,一名工作員專注於訓練及帶領小組,而另一名則負責組員的行為及情緒問題處理。輔助的工作員亦須擔任觀察者的角色,觀察小組的過程及組員的行為及表現。輔助工作員觀察後,可於每節後立即與主工作員檢視當節小組的過程及方向,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從而調節日後小組的輔導策略。

  4. 小組活動中常會有分組討論活動,如有個別較難建立關係的組員能跟其中一位工作員建立起信任,可以在分組中以那工作員帶領該位組員的小組,以便更有效地使組員投入小組的活動,加強成效。

  5. 親子小組中的家長常會問及其子女在小組中的表現及行為,工作員可先欣賞父母對其子女的關心,其後再申明無論在家長組及兒童組任何一面,工作員及組員都須遵守保密原則,工作員可鼓勵家長親自問其子女,促進親子之間溝通。若家長繼續詢問,工作員可有限度地概述其子女在該組的情況。

回頂端

與校方及老師合作
  1. 如小組的工作員是以外來機構身份到學校負責小組活動,宜先與校方建立緊密而良好的聯繫,讓工作員了解小組的組員在課堂和校園生活中的情況,以便跟進及處理組員的個案,並讓校方更了解組員的個案,與工作員作出相應的配合。
  2. 治療工作如要取得成效,極須要校方及老師全面的配合和支持。在計畫進行時,老師可鼓勵組員積極投入,參與小組活動,多加留意他們在課堂的情況,讓他們感到關懷和支持。

回頂端

場地安排
  1. 在組員座位的安排上,可以將座位圍成一個半圓形,而工作員坐或站在半圓形中央後二至三步,讓每一位組員都可以看到工作員的正面,增加組員對小組的投入。如果將座位圍成一個正圓形,工作員則較難留意坐在自己身旁的組員的表情,而坐在工作員旁邊的組員亦只能看到工作員的側面,令工作員與組員有較少的眼神接觸,組員容易感到被忽略,因而降低對小組的投入感。
  2. 工作員須要留意房間及座位的設計,宜選取較寧靜的房間,讓組員可以放心地分享自己的經歷及意見。房間內亦不宜擺放太多雜物,組員的座位也要避免太接近門口或窗戶,以免組員受外界的事物分心。

  3. 小組房間宜接近洗手間,一方面可讓工作員能較易監察組員上洗手間時的情況,另一方面能讓組員在情緒激動時,立即到洗手間洗臉及冷靜情緒。

回頂端

選擇小組的考慮

學生小組、家長小組及親子平衡小組均有其好處及特性,而成效亦在本計畫的研究當中得到證實。至於同工在選擇小組的推行形式時,可從以下各點作出考慮,以符合實際需要:

1. 時間配合

由於不少學生的雙親均需工作,而學生亦有不同的課外活動,因此,未必能夠凝聚不同家庭成員同時參與小組活動。這情況在基層家庭的學生當中更為明顯。

2. 人手配合

我們建議學生小組及家長小組最少有兩名輔導人員。一名輔導員主要負責講授小組內容及帶領討論,而另一名輔導員則在旁協助,與此同時,作監察及紀錄個別參加者的回應、態度及想法。這樣既可以讓小組暢順進行,又能夠在過程中收集重要的資料,促進了解個別學生及家長的想法,從而對症下藥。另一方面,親子平行小組當中有家長及學生的參與,而且家長和學生不時會分開活動,因此,親子小組所需要的人手亦相應較多,最少需要三位工作人員參與整個小組過程。

3. 參加者配合

認知行為治療法需要學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及反思能力。因此,一些學生可能受年齡或認知發展的限制,未必適合直接地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法」。面對年紀較小或程度較弱的學生,家長或親子平行小組則較為適合。

回頂端

© 2019 香港城市大學 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