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攻擊者及受害者,接納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大多數被標籤為「破壞王」,或不受同儕歡迎,尤其是在第一節小組中,工作員對組員的態度及接納程度直接影響了他們對工作員及小組的信任,以及往後的輔導過程。工作員對組員的行為及想法應抱有非批判性 (Non-judgmental) 的態度,多從組員的角度了解他們行為及非理性想法的形成。此外,工作員可在小組中發掘他們的強項,正面欣賞及稱讚他們的親社會行為,讓他們體驗到正面的行為改變,增加他們對工作員及小組的信任,以及持續改變的動機。
工作員必須有耐性地聆聽組員的每一個分享,尤其是對於受害者,他們的表達能力較差,在分享的時候可能會有困難,工作員要保持耐性及開放的態度,讓他們慢慢分享自己的經歷。
工作員需對自己本身的價值觀比較敏銳,因為組員在小組中分享的看法和觀點可能與工作員生活經驗迴異,工作員可能難以相信及想像組員的經歷,雖然要讓組員了解客觀現實的環境,但切忌以普遍大眾的想法去評論組員的獨特情況。工作員當留意到自己有難以理解及運用同理心的地方,宜與輔助工作員、同工或上司討論,以免個人情緒影響對小組輔導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可以作出反思的方向:
- 對組員的看法: 不視他們為難以應付的惡人,反而透過認識他們的特質,了解他們背後的脆弱之處,也發掘出他們的強項,加以欣賞,同時認定他們的付出,這樣可帶給組員正面的經驗,有助他們改善不足,發揮所長,重建自我
- 面對衝突: 因為使用「認知行為治療」的關係,工作員需要從組員的分享中找出他們非理性的地方,再以不同的角度和事例與組員對質,打擊他們固有的想法,使他們放棄舊想法,建立新想法。工作員宜反思自己對衝突和與組員立於相反立場的看法,當中的過程會令到組員感到失去認同及難以面對自己和工作員,更有可能會出現反抗及否認。工作員除了需要擅於即場分析及作出即時回應,還要不避衝突,正面地與組員對質,以指出其非理性想法及進行重建。
學生小組、家長小組及親子平衡小組均有其好處及特性,而成效亦在本計畫的研究當中得到證實。至於同工在選擇小組的推行形式時,可從以下各點作出考慮,以符合實際需要:
由於不少學生的雙親均需工作,而學生亦有不同的課外活動,因此,未必能夠凝聚不同家庭成員同時參與小組活動。這情況在基層家庭的學生當中更為明顯。
我們建議學生小組及家長小組最少有兩名輔導人員。一名輔導員主要負責講授小組內容及帶領討論,而另一名輔導員則在旁協助,與此同時,作監察及紀錄個別參加者的回應、態度及想法。這樣既可以讓小組暢順進行,又能夠在過程中收集重要的資料,促進了解個別學生及家長的想法,從而對症下藥。另一方面,親子平行小組當中有家長及學生的參與,而且家長和學生不時會分開活動,因此,親子小組所需要的人手亦相應較多,最少需要三位工作人員參與整個小組過程。
認知行為治療法需要學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及反思能力。因此,一些學生可能受年齡或認知發展的限制,未必適合直接地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法」。面對年紀較小或程度較弱的學生,家長或親子平行小組則較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