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參觀展覽,請按此登記。

 

二十世紀中國絲綢

在整個民國時期(1912-1949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絲綢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維持重要地位。絲綢業對民國時期的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當中江蘇、浙江、四川等地的絲綢生產尤其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著力令絲綢業現代化,推廣及擴張業界,務求促進經濟發展,包括利用現代,甚至是外國機械,在科技層面改進,提高繅絲、紡紗和編織程序的效率。透過保護紡織及刺繡技術,政府確保傳統工藝得以留存,尤其是在受保護的文化遺產地點,如蘇州絲綢和杭州絲綢。

Amber_S04_image02_index.jpg
Amber_S04_image02_index.jpg
Amber_S04_image02_index.jpg
Amber_S04_image02_index.jpg

二十世紀法國絲綢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里昂的製絲中心令嶄新的裝飾藝術風格更為風行,當時裝飾藝術風格深受解放的新女性歡迎。然而,里昂的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破壞,而戰後又面臨成衣及人造絲(如尼龍)的激烈競爭,結果大部分工場不是倒閉,就是轉型生產人造絲。少數倖存的工場延續製絲傳統,為豪華家品或配件的設計師服務。時至今日,此專門工藝仍然存在,甚至相當蓬勃,用以製作獨特且華麗的服裝,例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9年12月24日禧年紀念日所穿的長袍。

Amber_S04_image02_index.jpg
Amber_S04_image02_index.jpg
Amber_S04_image02_inde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