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斯里兰卡

印度历史、民族、文化、语言、艺术和宗教丰富多样,深深影响礼仪兵器和盔甲的意义、生产和装饰。它们种类繁多,包括本土的创作,如具代表性的克挞儿短剑(Katar,一种近身攻击剑),到透过贸易、旅行、战争和侵略而引入的器物。


印度教和穆斯林王国,尤其是莫卧儿王朝(1526–1858年),使用装饰精巧的武器和其他军事物品进行仪式,包括婚礼、巡游、正式接待及外交事务,以及社会习俗,例如皇家狩猎。这些器物的装饰亦非常重要,它们不但表达力量及坚韧等理想,更揭示潮流及艺术趋势。印度的民族社群亦利用武器展示权力、权威及承传。现时居住于卡纳塔卡邦的科达瓦人仍然携带武器,为求在其社会中建立层级制度,并象征他们与他们战士文化的连结。 


除了国家事务之外,礼仪兵器在印度的宗教实践中,亦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印度教男性及女性神祇的描绘中,祂们拥有多种武器,这不但代表祂们消灭了强大的恶魔,更意味正义战胜邪恶,知识战胜无知,光明战胜黑暗。在印度伊斯兰教的世界,在兵甲上会使用关于阿拉(真主)以及先知穆罕默德和其家人的语言及视觉式样,会保护挂佩兵器者远离危险,并带来祝福。 


同样,在斯里兰卡,礼仪兵甲承载深厚的崇敬之心,不但体现这个岛国引以自豪的军事传统,更是文化和宫廷仪式的必要元素。本土的Kastane(卡斯坦剑)及Piha kaetta (比哈凯塔匕首或刀)经已超越其实用功能,其精心装饰的礼仪版本,由属于康提王国(1469-1815年)四大皇家行会的匠师制作。这些武器专属国王及其朝臣,象征荣誉与尊贵,有时亦会作为外交礼物馈赠。 


本部分的器物,让我们一窥印度和斯里兰卡礼仪兵甲类型和意义的广度和深度。它们是该地区活力及复杂性的实证,反映多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变化。

 

Artboard 2.png
Artboard 3.png
大象形的 chob 或 soonta(礼锤)
印度;十九世纪
银、镀金铜、宝石
梦蝶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