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斯里蘭卡

印度歷史、民族、文化、語言、藝術和宗教豐富多樣,深深影響禮儀兵器和盔甲的意義、生產和裝飾。它們種類繁多,包括本土的創作,如具代表性的克撻兒短劍(Katar,一種近身攻擊劍),到透過貿易、旅行、戰爭和侵略而引入的器物。


印度教和穆斯林王國,尤其是莫臥兒王朝(1526–1858年),使用裝飾精巧的武器和其他軍事物品進行儀式,包括婚禮、巡遊、正式接待及外交事務,以及社會習俗,例如皇家狩獵。這些器物的裝飾亦非常重要,它們不但表達力量及堅韌等理想,更揭示潮流及藝術趨勢。印度的民族社群亦利用武器展示權力、權威及承傳。現時居
住於卡納塔卡邦的科達瓦人仍然攜帶武器,為求在其社會中建立層級制度,並象徵他們與他們戰士文化的連結。


除了國家事務之外,禮儀兵器在印度的宗教實踐中,亦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印度教男性及女性神祇的描繪中,祂們擁有多種武器,這不但代表祂們消滅了強大的惡魔,更意味正義戰勝邪惡,知識戰勝無知,光明戰勝黑暗。在印度伊斯蘭教的世界,在兵甲上會使用關於阿拉(真主)以及先知穆罕默德和其家人的語言及視覺式樣,會保護掛佩兵器者遠離危險,並帶來祝福。


同樣,在斯里蘭卡,禮儀兵甲承載深厚的崇敬之心,不但體現這個島國引以自豪的軍事傳統,更是文化和宮廷儀式的必要元素。本土的Kastane (卡斯坦劍)及Piha kaetta (比哈凱塔匕首或刀)經已超越其實用功能,其精心裝飾的禮儀版本,由屬於康提王國(1469-1815年)四大皇家行會的匠師製作。這些武器專屬國王及其朝臣,象徵榮譽與尊貴,有時亦會作為外交禮物饋贈。


本部分的器物,讓我們一窺印度和斯里蘭卡禮儀兵甲類型和意義的廣度和深度。它們是該地區活力及複雜性的實證,反映多個世紀以來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變化。

 

Artboard 2.png
Artboard 3.png
大象形的 chob 或 soonta(禮錘)
印度;十九世紀
銀、鍍金銅、寶石
夢蝶軒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