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
人員
People
重點
研究
Highlighted research
實驗室
設施
Laboratory Facility
知識
交流
Knowledge Exchange
研究
補助
Research grants

我們保護香港和南中國的海洋環境

致力成為推動海洋環境研究的重要國際科研中心,為保護和管理海洋環境及發展社會福祉作出貢獻。

Pilot_01_high_res11.jpg

結晶相在決定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性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SKLMP成員香港城市大學曾志遠副教授與香港城市大學于欣格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東方理工大學谷猛教授等研究人員一起對此課題進行實驗,並將相關研究結果刊載至《Nature Synthesis》。 研究團隊發現,透過控制放電電流密度和截止電壓,使用電化學鋰離子插層剝離策略,成功實現了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的相態切換製備。較小的放電電流密度(0.005 A g⁻¹,截止電壓0.9 V)能夠生成純半導體2H相WS 2雙層結構。與之相反,較大的放電電流密度(0.02 A g⁻¹,截止電壓0.7 V)主要生成半金屬1T′相WS 2單層結構...
水域系統中的甲基汞透過在水域食物網中的生物累積會構成嚴重的公共衛生風險。近年來,全球城市附近河流中的甲基汞濃度已上升至令人擔憂的水平,然而,這種增加的原因尚不清楚。 SKLMP成員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袁志國教授與中山大學江峰教授團隊合作,透過分析全球城市河流中1300多個公開可用的宏基因組,並對中國各地水樣本進行實驗,展示了污水污染產生的重要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並被編輯評選為亮點文章。 研究團隊發現,污水污染顯著增加了全球城市河流中汞甲基化微生物的豐度。這種增加主要歸因於污水中大量的活性汞甲基化微生物...
祝賀SKLMP成員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博士,憑藉「育養珊瑚校園計劃」在11月7日至9日舉辦的Falling Walls科學峰會上榮獲「Falling Walls年度科學突破獎」科學參與類獎項。 香港三面環海,擁有豐富的珊瑚物種多樣性,但近年來由於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些珊瑚也面臨白化威脅。為了更好地保育珊瑚,崔佩怡博士於2018年正式創立外展計劃「珊瑚學院 Coral Academy」,專注於研究珊瑚的繁育技術,並在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支持下舉辦了許多公眾體驗活動,包括2020年開創的「育養珊瑚校園計劃」。這個計劃將全港中小學轉化為珊瑚培育基地...
在科睿唯安(Clarivate)最新公佈的「2024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名單中,全球共有59個國家和地區的6,636位學者入選。其中,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有6位成員榮獲提名,包括香港城市大學的任廣禹教授、葉汝全教授、袁志國教授、曾志遠教授,以及來自香港大學的張彤教授和張曉玲教授。該名單旨在表彰於科學及社會科學領域中具有卓越學術影響力的頂尖學者,他們的多篇論文獲徵引次數位列全球前1%,充分彰顯其對學術研究及知識傳播的深遠貢獻。
NerOcean是由SKLMP成員胡紹燊教授,高志釗教授以及他的副研究員吳志安博士共同創立的初創公司。他們憑藉項目「人工青口:全球水域重金屬和放射性核素的新型監測裝置」,在2024年HKMA/HKT環球創新獎的「初創之星獎」類別中榮獲了社會影響創新獎,並取得了決賽資格。香港管理協會自2022年起開始舉辦這個獎項,以支持國家「十四五」規劃,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作為決賽十強選手之一,NerOcean將於2025年1月與其他九支團隊競爭「年度最佳新星」的頭銜。 此外,NerOcean還參與了第19屆國際環保博覽會,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該博覽會由香港貿易發展局和法蘭克福展覽(香港...
二維材料作為吸附劑,因其廣泛暴露的吸附位點,在去除飲用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方面引起了極大關注。然而,現有的實驗研究仍未充分揭示其吸附能力並完全闡釋其吸附機制。SKLMP成員城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曾志遠副教授 (Zhiyuan Zeng) 與SKLMP主任梁美儀教授合作完成了一項實驗,並發表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的金屬1T/1T′相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TMD,包括MoS 2、WS 2、TaS 2和TiS 2)納米片,實現了優秀的鉛離子去除能力(高達758mg/g),這些納米片具有大量的活化S化學吸附位點。殘留的Pb 2+濃度可以在0...
2024年9月,由中國自主研製設計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成功完成了首個國際深海科研考察航次,並圓滿執行18次下潛任務。 作爲本航次的三位香港青年學者代表之一,SKLMP博士後研究員王琪博士第二個下潛,達到了最大深度4700米。王琪博士表示:「很榮幸今年有機會擔任港方代表之一,參與了為期45天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深海科考航次。我的研究專注於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及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某些污染物極其穩定,使其能夠透過洋流在全球擴散,並達至深海。今次我有幸搭乘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對水深達4700米的深海環境進行考察,並採集了寶貴的底層海水、沉積物以及各類生物樣品...
近日,應《Nature》期刊邀請,香港理工大學金靈 (Nathanael Jin) 團隊聯合國內外領域專家發表評述論文《What harmful microbes are lurking in the world’s 7 billion tonnes of plastic waste?》,強調塑膠污染帶來的微生物風險,並提出全球風險應對戰略。 塑膠廢棄物在環境中爲微生物提供了一個新的生態位,被稱爲「塑膠際(the plastisphere)」。研究表明,塑膠際是致病菌和耐藥基因等有害微生物和基因的移動儲庫,可能對生物和人類帶來健康風險,但目前對此的理解和認識仍不足...
河口污染是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漁業資源的主要威脅之一,而藥物是水生生態系統中出現的最重要的新污染物類別之一。為了從全球角度綜合分析過去20年河口藥物污染程度與風險,本研究檢視了26個國家91個河口的239種藥物的研究數據。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止痛藥、抗生素和興奮劑是河口最常見的藥物。 19種藥物被認定具有極高的生態風險。 藥物污染與地區失業率和貧窮率有關。 論文以「Occurrence and potential risks of pharmaceutical contamination in global Estuaries: A critical review and analysis...
結晶相在決定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性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SKLMP成員香港城市大學曾志遠副教授與香港城市大學于欣格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東方理工大學谷猛教授等研究人員一起對此課題進行實驗,並將相關研究結果刊載至《Nature Synthesis》。 研究團隊發現,透過控制放電電流密度和截止電壓,使用電化學鋰離子插層剝離策略,成功實現了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的相態切換製備。較小的放電電流密度(0.005 A g⁻¹,截止電壓0.9 V)能夠生成純半導體2H相WS 2雙層結構。與之相反,較大的放電電流密度(0.02 A g⁻¹,截止電壓0.7 V)主要生成半金屬1T′相WS 2單層結構...
水域系統中的甲基汞透過在水域食物網中的生物累積會構成嚴重的公共衛生風險。近年來,全球城市附近河流中的甲基汞濃度已上升至令人擔憂的水平,然而,這種增加的原因尚不清楚。 SKLMP成員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袁志國教授與中山大學江峰教授團隊合作,透過分析全球城市河流中1300多個公開可用的宏基因組,並對中國各地水樣本進行實驗,展示了污水污染產生的重要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並被編輯評選為亮點文章。 研究團隊發現,污水污染顯著增加了全球城市河流中汞甲基化微生物的豐度。這種增加主要歸因於污水中大量的活性汞甲基化微生物...
祝賀SKLMP成員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博士,憑藉「育養珊瑚校園計劃」在11月7日至9日舉辦的Falling Walls科學峰會上榮獲「Falling Walls年度科學突破獎」科學參與類獎項。 香港三面環海,擁有豐富的珊瑚物種多樣性,但近年來由於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些珊瑚也面臨白化威脅。為了更好地保育珊瑚,崔佩怡博士於2018年正式創立外展計劃「珊瑚學院 Coral Academy」,專注於研究珊瑚的繁育技術,並在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支持下舉辦了許多公眾體驗活動,包括2020年開創的「育養珊瑚校園計劃」。這個計劃將全港中小學轉化為珊瑚培育基地...

WE PROTE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我們保護活動的海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