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
人員
People
重點
研究
Highlighted research
實驗室
設施
Laboratory Facility
知識
交流
Knowledge Exchange
研究
補助
Research grants

我們保護香港和南中國的海洋環境

致力成為推動海洋環境研究的重要國際科研中心,為保護和管理海洋環境及發展社會福祉作出貢獻。

Pilot_01_high_res11.jpg

2024年9月,由中國自主研製設計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成功完成了首個國際深海科研考察航次,並圓滿執行18次下潛任務。 作爲本航次的三位香港青年學者代表之一,SKLMP博士後研究員王琪博士第二個下潛,達到了最大深度4700米。王琪博士表示:「很榮幸今年有機會擔任港方代表之一,參與了為期45天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深海科考航次。我的研究專注於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及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某些污染物極其穩定,使其能夠透過洋流在全球擴散,並達至深海。今次我有幸搭乘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對水深達4700米的深海環境進行考察,並採集了寶貴的底層海水、沉積物以及各類生物樣品...
近日,應《Nature》期刊邀請,香港理工大學金靈 (Nathanael Jin) 團隊聯合國內外領域專家發表評述論文《What harmful microbes are lurking in the world’s 7 billion tonnes of plastic waste?》,強調塑膠污染帶來的微生物風險,並提出全球風險應對戰略。 塑膠廢棄物在環境中爲微生物提供了一個新的生態位,被稱爲「塑膠際(the plastisphere)」。研究表明,塑膠際是致病菌和耐藥基因等有害微生物和基因的移動儲庫,可能對生物和人類帶來健康風險,但目前對此的理解和認識仍不足...
河口污染是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漁業資源的主要威脅之一,而藥物是水生生態系統中出現的最重要的新污染物類別之一。為了從全球角度綜合分析過去20年河口藥物污染程度與風險,本研究檢視了26個國家91個河口的239種藥物的研究數據。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止痛藥、抗生素和興奮劑是河口最常見的藥物。 19種藥物被認定具有極高的生態風險。 藥物污染與地區失業率和貧窮率有關。 論文以「Occurrence and potential risks of pharmaceutical contamination in global Estuaries: A critical review and analysis...
熱帶小型島嶼發展中國家由於地理孤立和資源有限,極大依賴漁業維持糧食和收入,同時在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時也極爲脆弱。有害藻類赤潮的頻率增加是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之一。這些藻類可以產生海洋脂溶性藻毒素,並在各種海洋生物體內富集,對熱帶小型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人類健康構成風險。 基里巴斯共和國是最具代表性的熱帶小型島嶼發展中國家,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國家之一。SKLMP副主任陳荔教授與博士後研究員朱靜儀博士領導研究團隊,以基里巴斯為代表採集了當地256條珊瑚礁魚包含55個物種。這些魚類涵蓋了多個不同的營養級和攝食策略,用以分析17種典型的海洋脂溶性藻毒素。結果顯示,雪卡毒素的潛在風險最高...
祝賀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三位傑出學者獲得了2024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他們分別是實驗室成員王文雄教授、郭駿傑教授以及助理研究員劉萌陽博士。 王文雄教授的「微/納塑膠在典型生物功能群中的生物動力學行為及環境毒性效應」項目獲「重點項目」資助。微塑膠污染已成為當今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王教授將開發各種新穎技術用於研究不同功能類群的典型海洋生物中的微塑膠,以及這些微塑膠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環境風險。 郭駿傑教授的「基於RNA G-四鏈體的新型PROTAC開發用於rG4結合蛋白降解及基因調控研究」項目獲「面上項目」資助。郭教授旨在開發一系列化學和分子工具幹擾rG4-G4BP相互作用...
污水管理模式正在從污染控制轉向資源回收,這是循環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與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的目標高度契合。近年來,水業和科學界為促進污水資源回收的創新方法做出了巨大努力。這些努力傳統上集中在回收有機碳作為生物能源,以及回收氮和磷作為營養物。然而,在過去十年中,回收高價值商品的技術已得到發展,同時也提出了創新工藝來生產可立即在污水系統中重複使用的化學製劑,以促進污水管理,包括加強其他資源的回收。 SKLMP成員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袁志國教授帶領一支由6個國家的17位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近日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發表了題為《Pathways to advanced...
世界各地設立的海洋保護區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支持沿海生態系統。在香港,雖然海岸公園和禁漁保護區依法運作多年,但仍缺乏對其保護影響的全面評估。大多數研究僅關注種類多樣性,忽略功能性和演化多樣性。 SKLMP主任梁美儀教授、SKLMP成員研究助理教授晏萌博士及其博士後研究員趙榮傑博士帶領團隊完成的這項研究,利用了環境DNA和多種指標來評估保護水平對香港水域魚類群落的影響。結果顯示,海洋保護區有利於魚類保護,其中禁捕保護區的多樣性最高,部分受保護的海洋公園則展現出最均衡的群落組成,保護區魚類功能多樣性並沒有顯著增加。研究人員認爲,未來的海洋保護區管理應考慮各種生物指標以進行有效的保育規劃。 更多資訊...
珊瑚大三角,或稱印度-澳大利亞群島,是地球上擁有最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區域。 其龐大的生物多樣性長期以來吸引了衆多生物學家的关注;然而對於印澳群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詳細演化歷史,我們仍知之甚少。SKLMP成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安原盛明副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利用全面的化石數據集推斷物種形成和滅絕動態,重建了新生代時期的生物多樣性歷史。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至《自然》期刊。 研究表明,大約自2500萬年前開始,印澳群島出現單向多樣化趨勢,隨後不斷增長,直到約260萬年前開始進入一個多樣性穩定期。這一增長主要受物種多樣性依賴和棲息地規模的影響,同時熱應力的減輕也促進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研究人員指出...
恭喜SKLMP成員香港理工大学金靈助理教授與其博士後研究員李長超博士。他們研究團隊聯合山東大學劉建教授、SKLMP成員香港理工大學李向東講座教授以及多位國内外專家學者進行合作研究,構建了全球塑膠際微生物圖譜,揭示了塑膠際通過選擇性裝配其特有微生物群落而產生的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風險。 有關研究成果《Ecology and risks of the global plastisphere as a newly expanding microbial habitat》早前已被選為期刊封面導讀與精選內容刊載於《The Innovation》。在2024年7月由《The Innovation...
2024年9月,由中國自主研製設計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成功完成了首個國際深海科研考察航次,並圓滿執行18次下潛任務。 作爲本航次的三位香港青年學者代表之一,SKLMP博士後研究員王琪博士第二個下潛,達到了最大深度4700米。王琪博士表示:「很榮幸今年有機會擔任港方代表之一,參與了為期45天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深海科考航次。我的研究專注於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及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某些污染物極其穩定,使其能夠透過洋流在全球擴散,並達至深海。今次我有幸搭乘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對水深達4700米的深海環境進行考察,並採集了寶貴的底層海水、沉積物以及各類生物樣品...
近日,應《Nature》期刊邀請,香港理工大學金靈 (Nathanael Jin) 團隊聯合國內外領域專家發表評述論文《What harmful microbes are lurking in the world’s 7 billion tonnes of plastic waste?》,強調塑膠污染帶來的微生物風險,並提出全球風險應對戰略。 塑膠廢棄物在環境中爲微生物提供了一個新的生態位,被稱爲「塑膠際(the plastisphere)」。研究表明,塑膠際是致病菌和耐藥基因等有害微生物和基因的移動儲庫,可能對生物和人類帶來健康風險,但目前對此的理解和認識仍不足...
河口污染是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漁業資源的主要威脅之一,而藥物是水生生態系統中出現的最重要的新污染物類別之一。為了從全球角度綜合分析過去20年河口藥物污染程度與風險,本研究檢視了26個國家91個河口的239種藥物的研究數據。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止痛藥、抗生素和興奮劑是河口最常見的藥物。 19種藥物被認定具有極高的生態風險。 藥物污染與地區失業率和貧窮率有關。 論文以「Occurrence and potential risks of pharmaceutical contamination in global Estuaries: A critical review and analysis...

WE PROTE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我們保護活動的海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