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_not_found
(圖一)宗教建築群
油麻地天后廟
電話:2385 0759  
地址:九龍油麻地廟街眾坊街
服務時間:上午九時正至下午五時正
電郵: csd-temples@tungwah.org.hk

歷史背景

油麻地原稱 “蔴地” ,是九龍半島西側的一處小海灣,早期漁民多在此地泊岸涼曬漁船上的麻纜。水上居民約於1856年前後在官涌街市附近修建了天后廟;1876年因風災重建,並遷至現址,1890年落成。廟宇座東向西,背山朝海,廟前有小廣場,榕樹數株,當年上海街一帶是海邊,政府將廟前南北向的規劃街道命名為廟南街、廟北街,是為今廟街起源。此廟幾經重修,最近一次是1972年,原有的木構柱樑架以及屋頂已被現代的鋼筋石屎等材料所取替,失去歷史風貌,但原格局仍存。目前天后廟與左右相鄰的城隍廟、觀音古廟、社壇、書院等構成一組宗教建築群,由東華三院管理。每年一度的 “觀音開庫” 寶誕,吸引了大批善信前往參拜。 (鏈接: https://temples.tungwahcsd.org/tin-hau-temple-yaumatei)

Image_not_found

廟宇格局

天后廟是典型的二進式廟宇,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為正殿,兩屋之間為天井,天井兩側是過廊。廟宇面闊三間,門廳的立柱與正殿的立柱並不對齊,正殿的明間較次間為廣,令中央進行拜神活動的空間變得寬敞。正殿的地臺比門廳高出二級,進深更深一些,屋頂也更高一些,以示更重要。廟門左右設有高出地面的花崗石鼓臺。廟內懸掛了很多盤香,阻擋了光線,令室內稍暗,加上長年香火旺盛,不少地方被煙熏黑。

(圖四) 盤香

正面 / 門


天后廟正面三開間,中門兩側是石鼓臺,明間立柱為花崗石質,立於臺上,門前石級左右有一對石獅子,為清同治四年 (1865)作品,是全廟最古老的文物。
立柱設柱礎,柱頭有出柱石雕;石樑兩端有雀替,樑上有看樑獅子。側邊的牆頭有灰雕,但已剝落。封檐板上有彩色木刻,圖䅁有人物、花卉和樹木。大門上方匾額刻著 “天后古廟” 四字,為潘正亨於 “光緒丙子遷達戊寅仲冬吉旦” 書;左右對聯為: “聖澤宏敷恩流罔極,母儀昭顯福蔭群沾” 。門外牆壁上方有彩繪。立柱樑架設彩色木刻,圖案包括了花卉、人物、金龍。

前廳

門內設擋中屏風門,處於常開狀態。

天井

天井中擺放著一個小香爐,四周懸掛著盤香。

(圖二十) 天井

正殿

正中供奉主神天后像,上懸 “天后聖母” 錦旗,前有左右判官、鬼卒泥塑;左側供奉觀音像,上懸 “慈航普渡” 錦旗;右側供奉包公像,上懸 “鐵面無私” 錦旗。南側牆擺放了六十太歲星君,牆上懸光緒三年的 “澤蔭群生” 匾;北側牆上懸宣統二年的 “荷德如山” 匾。

(圖二十一)正殿

屋頂

天后廟屋頂為一般的硬山頂。第二進正殿的屋頂不設任何脊飾。第一進門廳屋頂的正脊和垂脊,均設有民國甲寅年製的石灣陶塑作為裝飾;其中正脊裝飾的基座是粵劇人物,上方是雙龍戲珠和魚躍龍門相結合在一起,兩端有一對䲀魚;左垂脊有日神,右垂脊有月神。

(圖三十二)門廳屋頂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