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與人民
中國北方的草原和森林有各種「胡人」聚居。其中匈奴、鮮卑和柔然是典型的游牧人,戎和氐則不然。由於游牧文化在歐亞草原東部的發展並不均衡,而被視為「典型」的游牧群體又往往包含半游牧或非游牧成分,游牧族群所佔領的版圖很多時候難以清晰劃分。近年來,學界通常以「中國北方地區」泛指北方古代胡人曾經活躍的疆域。同時,這些領土亦隨著游牧人的軍事和政治權力興衰而擴張或收縮。
中國北方地區與更廣闊的歐亞草原東部接壤,將中原與南西伯利亞、蒙古國、哈薩克斯坦東部以及歐亞大陸另一端的土地互相聯繫。另外,中原國家的擴展、氣候變化以及農業發展等各種因素令中國北方地區不斷向北伸延,與此同時,游牧人也定期向南擴展他們的領土。
Marc Progin
攝影
2006
草原上的遊牧民居所
蒙古烏布蘇省攝影
2006
Marc Progin
攝影
2016
戈壁沙漠上的古絲綢之路
蒙古攝影
2016
Marc Progin
攝影
2005
遊牧民的帳篷居所
蒙古庫蘇古爾省攝影
2005
土地與人民
古代游牧人的物質文化
歐亞草原東部最早的游牧人出現於公元前千年中期。新技術的出現,例如大規模馴化牛羊、氈帳的發明,以及騎馬技術,造就了游牧文化的基本條件。擁有在同一地區生活的其他群體,坐擁這些技術的游牧人更具明顯優勢。
早期游牧人的物質文化以動物圖像為核心,用以裝飾馬具、武器和首飾。這類裝飾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三世紀(商朝),是新石器時代古老岩石工藝傳統的延續。到公元前八世紀,帶有獸形紋飾的馬具、珠寶及個人裝飾品普及整個歐亞草原東部。
土地與人民
鄂倫春族
游牧和游獵文化以不同形式發展;自給自足的狩獵文化在中國北方森林非常普遍,森林和草原的過渡區則奉行混合經濟,結合狩獵和放牧。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北部的大小興安嶺,游獵文化持續到二十世紀中葉。
鄂倫春族是中國北方森林最後的獵人。他們的語言屬於通古斯語系,與居住在北方地區的各個阿爾泰——通古斯先民密切相關。鄂倫春族與他們的祖先一樣,身穿獸皮衣服,並廣泛使用樺樹皮和動物皮來製作家居用品、工具,甚至馬鞍包等大型器具。
達西.那姆達科夫
2009
達西.那姆達科夫藝術基金會藏
雄性半人半馬
青銅2009
達西.那姆達科夫藝術基金會藏
達西.那姆達科夫
2009
達西.那姆達科夫藝術基金會藏
雌性半人半馬
青銅2009
達西.那姆達科夫藝術基金會藏
達西.那姆達科夫
2018
達西.那姆達科夫藝術基金會藏
騎豹亞馬遜人
青銅2018
達西.那姆達科夫藝術基金會藏
達西.那姆達科夫
2002
達西.那姆達科夫藝術基金會藏
神牛
青銅、石頭2002
達西.那姆達科夫藝術基金會藏
鈴首匕首
青銅晚商(公元前13–11世紀)
管銎臥虎式鶴嘴斧
青銅春秋(公元前770年–476年)
趙式慶先生藏
虎擒鹿紋飾
金公元前6-4世紀
夢蝶軒藏
幾何紋馬飾
骨公元前8-3世紀
夢蝶軒藏
羊首刀
青銅公元前13–12世紀
趙式慶先生藏
男士狍皮長袍
狍皮2006
趙式慶先生藏
皮包
皮革約1980年代
趙式慶先生藏
衣服用盒
樺樹皮21世紀初
鄂倫春基金會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