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參觀展覽,請按此登記。

土地與人民

中國北方的草原和森林有各種「胡人」聚居。其中匈奴、鮮卑和柔然是典型的游牧人,戎和氐則不然。由於游牧文化在歐亞草原東部的發展並不均衡,而被視為「典型」的游牧群體又往往包含半游牧或非游牧成分,游牧族群所佔領的版圖很多時候難以清晰劃分。近年來,學界通常以「中國北方地區」泛指北方古代胡人曾經活躍的疆域。同時,這些領土亦隨著游牧人的軍事和政治權力興衰而擴張或收縮。

中國北方地區與更廣闊的歐亞草原東部接壤,將中原與南西伯利亞、蒙古國、哈薩克斯坦東部以及歐亞大陸另一端的土地互相聯繫。另外,中原國家的擴展、氣候變化以及農業發展等各種因素令中國北方地區不斷向北伸延,與此同時,游牧人也定期向南擴展他們的領土。

Nomad_S01_image01.png
Marc Progin

草原上的遊牧民居所

蒙古烏布蘇省
攝影
2006
Nomad_S01_image02.png
Marc Progin

戈壁沙漠上的古絲綢之路

蒙古
攝影
2016
Nomad_S01_image03.png
Marc Progin

遊牧民的帳篷居所

蒙古庫蘇古爾省
攝影
2005
Nomad_S01_image04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05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06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07_index.jpg

土地與人民

古代游牧人的物質文化

歐亞草原東部最早的游牧人出現於公元前千年中期。新技術的出現,例如大規模馴化牛羊、氈帳的發明,以及騎馬技術,造就了游牧文化的基本條件。擁有在同一地區生活的其他群體,坐擁這些技術的游牧人更具明顯優勢。

早期游牧人的物質文化以動物圖像為核心,用以裝飾馬具、武器和首飾。這類裝飾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三世紀(商朝),是新石器時代古老岩石工藝傳統的延續。到公元前八世紀,帶有獸形紋飾的馬具、珠寶及個人裝飾品普及整個歐亞草原東部。

Nomad_S01_image08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09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0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1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2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2_index_m.jpg

土地與人民

鄂倫春族

游牧和游獵文化以不同形式發展;自給自足的狩獵文化在中國北方森林非常普遍,森林和草原的過渡區則奉行混合經濟,結合狩獵和放牧。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北部的大小興安嶺,游獵文化持續到二十世紀中葉。

鄂倫春族是中國北方森林最後的獵人。他們的語言屬於通古斯語系,與居住在北方地區的各個阿爾泰——通古斯先民密切相關。鄂倫春族與他們的祖先一樣,身穿獸皮衣服,並廣泛使用樺樹皮和動物皮來製作家居用品、工具,甚至馬鞍包等大型器具。

Nomad_S01_image13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4_index.jpg
Nomad_S01_image15_inde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