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參觀展覽,請按此登記。

動物藝術

游牧世界橫跨草原和北方森林,象徵性地體現於蒼狼與白鹿圖騰的精神。游牧人非常依賴馬、羊、牛、馴鹿和駱駝等馴養動物,以及鹿、虎、豹、狼、熊和猛禽等野生物種。中國北方的動物圖像設計反映游牧人身為牧民和獵人的雙重角色,也是建構其外在形象的重要元素。隨著游牧社會戰爭愈發頻仍,戰士的角色更為重要,這變化也見於動物藝術中互搏和咬噬的場景。

在阿爾泰區域,這些動物圖像最早出現於更新世末期的岩石藝術中。到了青銅時代,動物紋飾從岩石轉移到青銅和金銀器上。最早的青銅獸形藝術只限於商朝的武器,繼而在西周時期用於腰帶配飾、胸飾、項飾和紡織貼花,後於春秋戰國的早期游牧時代發展至巔峰。

Nomad_S02_image01.jpg
Marc Progin

早期遊牧民岩刻(舊石器時代初期)

蒙古阿爾泰
攝影
2014

動物藝術

動物配飾

最早期的獸形紋飾通常刻畫一隻動物——靜態地臥躺或吃草,或動態地追逐疾馳。動靜、生死以及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緊密二元關係,展現游牧人對世界的藝術想像。

強大的動物在游牧藝術裡佔據重要席位。縱然相似的設計常見於不同游牧群體,但所描繪的動物則會因應不同地域的生態而異,例如山脈地區的是羱羊和犛牛,半乾旱草原和沙漠的則是駱駝和馬匹,而東北就側重熊類等森林動物。

某些動物備受早期游牧人尊敬,尤其是鹿。鹿形紋飾和鹿石在蒙古國和南西伯利亞相當普及,有可能與當地以「鹿女神」為主的信仰體系有關。另有些受歡迎的獸形紋飾設計取自神話動物,例如阿爾泰民族著名的獅鷲,有著馬身、鷹喙和鹿角。

Nomad_S02_image02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03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04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05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06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07_index.jpg

動物藝術

複雜形式

複雜的動物紋飾最初出現在個人配飾。這些設計一般包括成雙成對的動物,例如連體或堆疊的馬、鹿和羱羊等,以及一對對正在交配的動物。即使單件飾物只包含一隻動物,都是成對或成組一起配戴。

掠食動物是配飾圖案的常見主題,描繪虎、豹和狼獵殺咬噬幼鹿或野兔,甚至雄鹿或馬等獵物。有別於動物互搏的場面,這類題材聚焦在捕食上,有時會運用突出和鮮明的構圖,例如一隻老虎身體扭動的定格。

Nomad_S02_image08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09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10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11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12_index.jpg
Nomad_S02_image13_inde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