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琥珀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的設計師和珠寶商再次轉向琥珀,視之為一種具異國情調,且不為人熟悉的材料。奢華品牌如卡地亞、Mauboussin 和 Lacloche Frères將琥珀與黃金、鑽石和珊瑚結合,製成精美的裝飾藝術風格化妝盒。在中產階級市場中,琥珀則用於男士袖扣、棋子及煙架等配飾。當時琥珀贗品的數量大增,可見琥珀具強烈吸引力。

波羅的海國家在第二次世紀大戰後被蘇聯佔領,因此改變了琥珀的地位和角色。在蘇聯的控制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波蘭等盛產琥珀的國家,就成為了琥珀的開採及生產中心。為了迎合遊旅業,工場大量生產具琥珀飾物的產品,例如啤酒杯、盾牌、燭台和項鍊。蘇聯對這種材料的定位,令它在大眾之間蒙上污名。蘇聯佔領結束之後,本地的藝術家及設計師重新發掘琥珀的藝術歷史及傳統風格,令琥珀首飾和裝飾設計復興。

Amber_S05_image01_index.jpg
Amber_S05_image02_index.jpg
Amber_S05_image10_index.jpg
Amber_S05_image04_index.jpg
Amber_S05_image06_index.jpg
Amber_S05_image07_index.jpg
Amber_S05_image08_index.jpg
Amber_S05_image05_inde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