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琥珀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设计师和珠宝商再次转向琥珀,视之为一种具异国情调,且不为人熟悉的材料。奢华品牌如卡地亚、Mauboussin 和 Lacloche Frères将琥珀与黄金、钻石和珊瑚结合,制成精美的装饰艺术风格化妆盒。在中产阶级市场中,琥珀则用于男士袖扣、棋子及烟架等配饰。当时琥珀赝品的数量大增,可见琥珀具强烈吸引力。
波罗的海国家在第二次世纪大战后被苏联占领,因此改变了琥珀的地位和角色。在苏联的控制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波兰等盛产琥珀的国家,就成为了琥珀的开采及生产中心。为了迎合游旅业,工场大量生产具琥珀饰物的产品,例如啤酒杯、盾牌、烛台和项链。苏联对这种材料的定位,令它在大众之间蒙上污名。苏联占领结束之后,本地的艺术家及设计师重新发掘琥珀的艺术历史及传统风格,令琥珀首饰和装饰设计复兴。
Jānis Sudmalis(1887年–1984年)
琥珀项链1961年
琥珀
直径20厘米
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装饰艺术与设计博物馆藏品
Līvija Andrukaitīte(1936年–2000年)
项链及戒指1971年
琥珀、白铜
项链:高28厘米×长17厘米
戒指:高4.5厘米×长3.5厘米×阔2厘米
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装饰艺术与设计博物馆藏品
Eižens Auniņš(1911年–1992年)
胸针1976年
琥珀、金属
高7.1厘米×长7.1厘米
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装饰艺术与设计博物馆藏品
Dina Dubiņa(生于1955年)
Jūlija Madernieks主题的珠宝系列1983年
琥珀、白铜
项链:长38厘米×阔17厘米
胸针:高8厘米×长5.5厘米
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装饰艺术与设计博物馆藏品
Lacloche Frères粉盒
约1925年琥珀、缟玛瑙、黄金、珐琅、钻石、紫水晶及珍珠
高5.22厘米×长7.29厘米×阔 1.57厘米
两依藏博物馆
卡地亚粉盒
约1925年黄金、珐琅、翡翠、钻石、琥珀
高4.6厘米×长8.2厘米×阔 1.3厘米
两依藏博物馆
Mauboussin粉盒
约1920年铂金、珊瑚、钻石、缟玛瑙、细石、琥珀
高5.18厘米×长8.75厘米×阔 1.51厘米
两依藏博物馆
银星袖扣
二十世纪中叶琥珀、银
高1厘米×阔1厘米
Philippe Thomas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