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日本的兵器和盔甲與其武術歷史和傳統緊密相連,與日本的武士階級更有根本的聯繫。從鎌倉幕府時期(1185–1333年)開始,武士主導日本的社會、政治和軍事,長達幾個世紀。這些武士遵循一種稱為武士道的理想行為準則,注重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七種美德。雖然他們最初憑藉軍事實力取得權力,但他們透過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敏銳頭腦,維繫自己的超然地位,並在幕府內擔任行政職務。此外,與其職業中的殘酷剛好相反,他們變得極具修養,會踐行、支持和贊助藝術。


在封建時期的日本,擁有優質的兵器和盔甲是社會地位和受人崇敬的象徵。富裕的武士領主「大名」會委託工匠名師製作精美的兵甲。在和平的江戶時代(1615–1868年)和明治時代(1868–1912年),這些器物從戰爭工具,變為令人垂涎的財富、權力和血緣的象徵。例如,禮儀用的兵器和盔甲代代相傳,被視為對家族歷史和承傳的崇敬之物。它們對武士的公眾形象也至關重要;他們會在家中以及茶會等重要場合,展示這些兵甲,以彰顯其地位和聲望。作為日本刀劍文化中禮儀性的產物,許多武士家族會在神社和寺廟供奉刀劍以作崇敬。


在強勢大名的行政根據地周圍,出現了主要的製劍中心,促成五大製劍傳統的發展:


山城、大和、備前、相州和美濃。製劍的美學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反映了品味的變化和製作技藝的進步,而主要流派亦會相互影響。賞劍的藝術成為高度專業化的領域,特別是在江戶時代。人們精心記錄和研究各流派和大師的特徵和獨特工藝,因而產生了被稱為「鑑定」的學科,對刀劍作出評價。此知識體系至今仍影響日本刀的鑑賞。


日本的禮儀兵甲以其精湛工藝和藝術美感聞名。為點綴這些禮儀兵甲,工匠採用不同的傳統技術,如塗漆、金屬加工和複雜的細節處理。裝飾反映了資助者的文化認同和審美品味,包括家族紋章、氏族符號、吉祥圖案,如龍、鳳、櫻花;以及自然、神話和宗教象徵的主題。明治時期廢除武士階級,並向西方開放,因而開始生產更為華麗的禮儀兵器,以迎合歐洲市場的口味。儘管如此,這些器物的製作與裝飾都力求卓越;工匠通力合作,精心製作他們專門處理的部分。

 

Artboard 2.png
Artboard 3.png
太刀及劍鞘
日本明治時期(1868–1912年),約1900年
鋼、銅合金、彩繪琺瑯、木、絲、流蘇
夢蝶軒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