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中國的禮儀兵器和盔甲豐富多樣,反映出悠久和多元的文化、藝術和工藝發展。由於滿族統治的清朝(1644–1911年)十分重視軍事征戰,疆域擴及蒙古、新疆、西藏和臺灣等地,這些擴張的軍事行動除了輻射清王朝的政治影響力,也帶來了藝術文化的交流。清朝統治者除了融合滿蒙漢的文化傳統,以及「文」與 「武」的特色,同時也透過戰利品、進貢和宮廷製造,展現出多元文化主義。這些兵甲偏好特定材質及裝飾樣式,如運用柔軟的馬毛和皮革,使之深具遊牧民族特色,又善於運用早於明朝已流行的寶石鑲嵌雕刻裝飾和複雜的金屬工藝,使之光彩奪目。


清朝皇帝會在京城近郊舉行大閱,皇帝全副武裝,身穿鎧甲,並掛佩裝飾華麗的武器。隨行還有規模龐大,莊嚴堂皇的儀仗展示,突顯清朝統治者的獨特地位及政權合法性。受校閱的武將和八旗軍士會穿戴最上乘的兵甲,列隊行進,接受檢閱,並進行戰術操演,將士揮舞刀劍,有序地發射弓箭和槍砲,從而展現八旗軍隊的軍事實力及嚴謹紀律。外藩王公大臣和鄰邦的使節也會受邀觀閱。此外,珍貴武器亦會在外交場合作為皇帝賞賜的禮物,外藩和鄰邦也會將兵器作為貢品,象徵彼此友好和從屬的關係。

 
在其他宮廷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到武將們配備兵器的情形,如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為表彰凱旋將領而繪製的紫光閣功臣像中,大部分都威武自豪地掛佩腰刀及弓箭裝備,一些高級將領亦會身穿盔甲,這些肖像畫懸於紫光閣中,以作宣揚統治權力及軍事謀略的工具。

 

Artboard 2.png
Artboard 3.png
金川番劍及劍鞘
今西藏康區;清朝(1644–1911年),十八世紀
鐵、鋼、木、黃銅、銀、棉、青金石、孔雀石、珊瑚、綠松石
趙式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