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轉移有時被視為大學繼教學及研究以外的「第三使命」。高等教育機構可藉着與社區共享知識財富,幫助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以推動創新,對社會作出重要貢獻。
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知識轉移方面,城大一直走在前端,人文社會科學院更於2012 年起設立「知識轉移卓越獎」,以促進學者轉移知識,鼓勵他們交流意見,開拓嶄新研究機會,為社區創造價值。學院會根據申請項目的創新程度、參與度、影響力及可持續性等標準進行評估。
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系主任盧鐵榮教授是本年度知識轉移卓越獎的得獎者,他一直致力以專業知識及經驗服務社區。在近30 年的學術生涯中,盧教授曾參與香港、澳門、廣州及新加坡的政策藍圖制訂及政府諮詢工作,研究青少年司法及預防青少年犯罪等課題。
盧教授的得獎項目題為「澳門2016 至2025 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計劃旨在提供一個全面的政策框架,以支援殘疾人士融入社會,最終目標是讓殘疾人士享有與健全市民同樣的權利及履行同等的責任。該藍圖涵蓋教育、就業、社區支援服務,以至無障礙通道、住宿及健康服務等眾多範疇。
盧教授道:「澳門自1999 年回歸中國後,一直在追趕國際標準的步伐,但提供予殘疾人士的服務仍然較為落後。澳門需要相關專家協助構思政策,於是便聯絡我們。」
該項目於2014 年啟動,直至2016 年盧教授及其團隊向澳門政府提交藍圖時完成。有關建議已予以實施,惠及約13,000 名已向澳門政府登記的殘疾人士,以及其護理人和家屬。
該項目的創新之處,在於其鴻圖願景。
盧教授指出:「雖然過去也有一些服務,但偏向分散,質素也參差。因此我們在項目中提出的政策全面,且需要不同政府部門共同合作。」
除了與856 位傷殘或智障人士進行深入訪問,以瞭解他們的需要外,團隊更進行了18 次公眾諮詢會議,並在香港及南韓舉辦研討會與考察團,讓澳門政府官員更瞭解受影響人士的訴求,以及滿足有關需要的典範實踐。盧教授及其團隊也曾多次訪問政府官員,向他們解釋現時的問題,並聽取他們的意見。
盧教授指出,該項目不僅為弱能人士帶來益處, 更加深了公眾人士對他們的認識。
「在參與的過程中,公眾更加認識殘疾人士所面對的問題。我們需要改變態度,以宣揚尊重弱能人士的文化。透過實施該項目,澳門現已達到聯合國《殘疾人士權利公約》及《仁川戰略》等所訂明的國際標準。」
知識轉移是雙向的,學者亦有望從過程中受益。事實上,盧教授也相當享受制訂政策藍圖的挑戰。
盧教授稱:「我從這些項目中獲益良多。當跟這些殘疾人士交談時,你會瞭解到他們的需要和困境;跟政府官員晤談時,你則會明白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甚麼。單靠閱讀研究論文是無法想出這些建議的。」
可供分配的資源有限,所以人們總是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世事往往如此。我需要想辦法在不破壞自己構思的框架之下,兼顧各方的利益
盧鐵榮教授
盧教授補充道,此過程往往涉及政治考慮。
他表示:「可供分配的資源有限,所以人們總是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世事往往如此。我需要想辦法在不破壞自己構思的框架之下,兼顧各方的利益。這是一門藝術,當中蘊含許多智慧。我喜歡進行藍圖項目,因為社會上許多人可以從中得益。重要的是,我們所做的事情與社會息息相關。」
大規模的知識轉移項目背後是堅定不移的決心,務求鼓勵社會尊重有特殊需要的人士,以及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正是這種公共責任感推動盧教授與其團隊肩負全城康復服務規劃的艱巨任務。
盧教授說:「這些人受到如此對待令我倍感難過。他們處於社會最底層,我希望更多人接納他們,而非歧視或欺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