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的人往往在生活許多方面都顯出其睿智,這種理解符合我們對於生命及成長發展的理論。然而,這些人、他們的家庭以至我們的社會又能否充分理解這種智慧,並以此幫助自己,造福後人,那就不能確定了──這種情況主要歸咎於中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以及社會對老年人常存的一些成見。
「敘事治療」是對付這項挑戰的另類方法 ── 它確認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專家」,具備知識、信念及解難能力。這種療法能讓中老年人有效重寫、重記及保存豐富的生活見聞,用以管理生活,以至傳授這份知識給他人,達致更大的共同利益。
2016 至2018 年期間,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周愛華博士與港九新界的19 個老人社區中心合作,組成了26 個「生活智慧」的敘事組別。
這項研究將來自各區的中老年人隨機分配到不同敘事組別中,並分兩個階段進行評估,第一階段在參與療程後(T1),第二階段是兩個月後(T2)。繼而跟候補名單上的控制組作比較,以此探討敘事治療的效用(如增強智慧以提高參與者對生活的希冀、掌控感、幸福感及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等)。除了採用隨機候補名單對照實驗結果,研究人員亦通過深入訪談證實這種組別治療的效果。
研究共招募157 名年齡介乎60 至90 歲的香港社區中老年華人,其中78 人被隨機分配至13 個治療組別。研究員利用「生命之樹」作比喻引導敘事對話,在為期四周的計劃內收集了352 個生命故事,當中記錄了生活上面對的難題如何令參與者遇強越強。兩名研究人員使用主題分析法,獨立分析了這些文字記錄。
敘事治療組的參與者在多個方面都有顯著的改善,例如:掌控感(F = 3.54,p <.03)、希望(F = 3.15,p<.03)、生命意義(F = 3.28,p < .02)、智慧(F = 7.21,p <.001)和幸福感(F = 6.67,p <.001)。大多數人改善後的狀況能一直維持至治療後兩個月,研究中並無錄得任何不良反應。
敘事治療採用社會建構主義的模式,有效讓人重拾智慧、重記智慧,有助個人生活自理,重建生命意義,與他人一起克服生活上因轉變所帶來的困難。
在回顧個人成長和公眾利益的時候,我們發現,人愈認識自己,累積到的智慧便會愈多。參加者與他們的內在核心價值觀重新連繫,例如信念、希望、愛情、能力及承諾,能讓他們透過敘述性對話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對於保健及社福界專業人士來說,這些研究結果能為晚年成長制定建設性觀點,並有助理解中老年人的智慧,可說是奠定了理論及實踐的基礎。
發表成果
Chow, E. O W. (2018). Narrative Group Intervention to reconstruct Meaning of Life among Stroke Survivor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Study. Neuropsychiatry, 8(4). 1216 - 1226. doi: 10.4172/Neuropsychiatry.1000450
Chow, E. O. W. (2017). A Study of the Role of Meaning in Life: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Knowledge of Stroke on Depress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Survivors.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31(12), 1664–1673. doi.:10.1177/02692155177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