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及歷史學系首次舉辦為期七天的「香港中學教師泉州、廈門、金門歷史遺產考察團」,考察團由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全資贊助,於2018 年7 月順利完成,成果豐碩。這次活動旨在讓香港中學老師深入考察泉州、廈門、鼓浪嶼及金門的歷史文化遺址,遊覧名勝古蹟,拓闊歷史文化視野,增進學術知識,為香港中學的歷史文化教學增添更多趣味教材,全面提高教研質素。考察團由副系主任陳學然博士、高級導師黃佩賢博士帶隊,同時有幸獲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董事總編輯、國務院參事室「助力香港一帶一路文化先行計劃」顧問孫立川博士鼎力支持,擔任考察團的隨團名譽顧問。
考察團在行程第一天到廈門拜訪由愛國華僑傾資創辦的集美大學,並順道參觀集美學村。接着到泉州考察三天,隨後再回訪廈門和金門。
伊斯蘭教的清淨寺、佛教的開元寺、摩尼教的晉江草庵等景點,讓大家感受到各種宗教在泉州這片土地上的融合共生。團員張志強老師道:「泉州面積雖小,但卻有不少外來的宗教和寺廟,又與中國本土的宗教和寺廟和平共處,真是難得。」而九日山摩崖石刻、北宋的洛陽橋、明代的崇武古城、宋代古港安海古鎮的遺址、清源山、石獅祥芝鎮古漁村等景點,則讓大家深深感受到悠久的中華歷史文化。
承蒙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的協助和特別安排,考察團有幸欣賞到梨園戲、提線木偶、南音演唱的專場演出,讓為期三天的泉州考察活動更添意義。梨園戲是福建傳統戲曲之一,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至今已有800 多年歷史。演出由福建省梨園戲劇團專門安排,邀請到曾兩度獲得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榮譽「梅花獎」,久未登臺的曾靜萍老師為團隊作專場表演。而根植於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乃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傳統戲劇劇種。木偶劇團為大家講解提線木偶的知識,並安排專場演出。團員譚錦勝老師說:「泉州木偶戲劇團的提綫木偶戲,內容非常精彩,木偶栩栩如生,令我嘆為觀止。」
此外,考察團還欣賞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演唱。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 ,發源於泉州,以泉州閩南語演唱。2009 年,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主辦方別具巧思地安排老、中、青三代表演者為考察團輪番表演。當一群幼稚園的小朋友登臺,有模有樣地演唱南音的時候,香港老師們都深被打動。這項發源於先秦的古老藝術,不僅為成人所喜愛,還被年幼孩童傳承,它在泉州這片大地上必將繼續發光發熱。團員梁敏玲老師希望讓香港學生接觸南音,她說:「我希望學生能嘗試欣賞南音,我會先讓學生看看泉州的風景,引導學生想像自己走進古代的泉州,然後再讓他們聽聽南音,希望他們能體會南音美妙之處。」
第五天,老師們乘船往金門考察。金門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稱「金門」。作為中國內地與臺灣之間交流的聚焦點,金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考察團參觀了莒光樓、獅山炮陣地、清金門鎮總兵署及山后民俗文化村。得到金門大學戚常卉教授的協助和安排,金門碧山社區前任理事長陳國琍先生帶領老師們考察碧山陳姓村落。金門的歷史,在陳先生的講解下變得更生動。李秀君老師為陳先生默默守護家鄉的行為感動,更聯想到當今香港青年的愛港情懷,她說:「如果歷史教育是肩負家國情懷的傳承,那麼在歷史考察時可以讓年青人接觸到這些默默堅守家鄉歷史文化的人,那更能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
鼓浪嶼作為本次考察的重要一站,安排在第六天進行。在孫立川博士的幫助下,考察團進入了鼓浪嶼黃家花園內部參觀。這座私家花園一般並不對外開放,這次還特別邀請到黃家的後人為考察團講解。黃家是鼓浪嶼最顯赫的家族之一,曾經靠商業稱霸鼓浪嶼,並承擔島上發電廠等公共設施的建造。黃家花園稱得上是承載着整個鼓浪嶼的歷史。
最後一天的行程,在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鄭振滿教授的演講中圓滿結束。鄭振滿教授專門為考察團舉辦關於閩南鄉土文化傳統的講座,從理論上深化這次考察團的行程,給團員們提供了許多反思和教研題材。
這次考察活動除獲得田家炳基金會全資贊助外,同時得到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泉州市政府辦公室、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廈門大學等政府和文博機構的支持和幫助,令活動得以豐富、圓滿地完成。團員錢人攻老師有感道:「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延綿不斷,它是一根紐帶,連繫着中華民族兒女。」 羅鳴宇老師則計劃將考察中所親身體驗到的歷史文化生動地傳授給學生,她說:「這次的考察不但豐富了我對中國歷史的知識,更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態度和方法。在考察期間,我不斷思考如何將所見所聞融入課堂。若教學具趣味性、互動性、多元化,才可以令學生主動參與、投入,從而提高教學成效,帶領同學體會中史科的趣味。」
為了讓更多對中史有興趣的中學老師參加,中文及歷史學系將於2020 年7 月舉行第二次的考察團。詳情請留意學系網站:
http://www.cityu.edu.hk/c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