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參觀展覽,請按此登記。

Yuanmingyuan_section_header.png

中西科技與藝術的交流

乾隆初年在長春園建的西洋樓建築群,標誌歐洲建築與造園藝術首次引入中國皇宮。與此同時,在中西方交流影響下,歐洲如英、法等國出現「中國風」(chinoiserie)的中國庭園設計,亞洲審美風格的藝術品也大受歡迎。

明末,西方耶穌會士陸續東來,到 17、18 世紀的中國,清帝對天文數理、機械範疇如自鳴鐘、噴泉之類尤其好奇,如乾隆帝命傳教士郎世寧、蔣友仁和王致誠等設計監修,艾啟蒙督造水法,並由湯執中主持綠化。從 1747 至 1783年,一組包含西式宮殿和噴泉建築的西洋樓建成。它融合了中西方的藝術風格,採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形制,但仍保有中國元素,選用漢白玉(大理石)精雕細刻,並以中國製的彩色琉璃瓦覆頂和西洋花卉造型裝飾作為點綴。

Yuanmingyuan_S04_image01.jpg
漫游西洋樓
製作:KentDesign/ 李遣証 / 張泰梁
取材:伊蘭泰起稿,《西洋樓透視圖》銅版畫,1786,保利藝術博物館提供
第一、二期展品
Yuanmingyuan_S04_image02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03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04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05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06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07_index.jpg
第一期展品
Yuanmingyuan_S04_image08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09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10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11_index.jpg
第二期展品
Yuanmingyuan_S04_image12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13_index.jpg
Yuanmingyuan_S04_image14_index.jpg

中西古機械的啟示

在電力未出現前,圓明園「水力時鐘」設計如何運作?我們可從中西古機械的發明中找到答案。早期歐洲機械鐘的機械系統,可以闡明海晏堂中十二生肖獸首噴泉每日如何對應各時辰進行噴水;十二生肖獸首能在正午十二點同時噴水,則可利用中國北宋蘇頌渾儀的圭表來調校時間。

與此同時,同為北宋蘇頌設計的水運儀,是人類最早設計的水力式步進馬達和機械鐘的擒縱調速器,其水輪秤漏裝置是以人力運轉河車(helm),將水由低水位逐級提升至高水位,以注入天池(upper reservoir),這樣的設計非常適合大水法中的提水裝置。

Yuanmingyuan_S04_image15.jpg

展區中透過三大機械裝置,包括早期歐洲機械塔鐘、北宋蘇頌渾儀的圭表及水運儀的複製品,分別了解獸首噴水報時、調校時間及提水的運作原理。

第一、二期展品
Yuanmingyuan_S04_image16.jpg
北宋水運儀
原件製於北宋元祐三年(1088)
復原模型製於2018
鋁合金
南臺科技大學古機械研究中心複製
羅丹天時國際有限公司借展

水運儀是11世紀北宋水運儀象台(Su Song's clock tower)的動力系統,由二級提水裝置(two level noria device)與水輪秤漏裝置(waterwheel steelyard-clepsydra device)組成。即藉由一個封閉循環的水運系統,用以產生等時間歇運動之動力裝置,是人類最早的水力式步進馬達和機械鐘的擒縱調速器(escapement regulator)。其中水輪秤漏裝置是中國古代水力機械鐘的擒縱調速器特有模式,而二級提水裝置則是以人力運轉河車(helm),將水由低水位逐級提升至高水位,以注入天池(upper reservoir)。這種設計非常適合大水法中的提水裝置。

Yuanmingyuan_S04_image17.jpg
蘇頌渾儀
原件製於北宋元祐三年(1088)
復原模型製於2018
鋁合金
南臺科技大學古機械研究中心複製
羅丹天時國際有限公司借展

圭表(gnomon)和渾儀是在制訂曆法過程中最重要的兩種天文觀測儀器,北宋蘇頌渾儀巧妙結合了圭表,是中國古代渾儀發展臻至成熟的標誌。蘇頌渾儀是天文觀測校時裝置,由六合儀、三辰儀、四游儀等三個同心圓環組以及中空的窺管(sighting tube)構成可測得任一天體的赤道坐標位置,且每逢正午,更可與圭表配合以校正時間。因此,圓明園的十二生肖獸首能在正午十二點時同時噴水,則需利用圭表來調校時間。

Yuanmingyuan_S04_image18.jpg
早期歐洲機械塔鐘
17世紀初(1600 - 1650)
復原模型製於2018
鐵材、木座
南臺台科技大學古機械研究中心複製
羅丹天時國際有限公司借展

早期歐洲機械塔鐘是以重錘為動力源,具有兩組重錘動力裝置(weight-driven device),分別驅動走時輪系(going train)及報時輪系(striking train)。走時系統(going train system)是利用擺桿機軸擒縱調速器(foliot and verge escapement regulator)來計量時間,報時系統(striking train system)則是利用計數輪 (count wheel)來控制敲鐘次數。而走時系統和報時系統之間則是利用報時觸發機械(striking trigger mechanism)來連動,以達到在 1至12 整點時分別敲鐘1至12響 。若問圓明園的十二生肖獸首噴泉每日如何對應各時辰進行噴水,其中的機械裝置可以從早期歐洲機械塔鐘的機械系統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