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mingyuan_section_header.png

齊來保育圓明園

當我們置身於圓明園西洋樓廢墟中,看着一張張被戰爭洗劫與焚毀後圓明園的陳舊照片:像諧奇趣屋頂部分幾乎被摧毀,前方噴水池也塌陷。這些無人使用的失能空間,僅剩下荒煙雜草、頹垣破瓦,隨時空流逝衰敗,徒具空殼。我們還能窺探它的繁榮景象嗎?

原本這片壯麗的皇家園林,17 世紀以來對於中西方園林建築發展尤其重要,是全球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經歷了戰火洗禮160 多年後的今天,究竟圓明園的盛衰興廢對人類帶來甚麼啟示?

1860 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破壞與掠奪圓明園,經過三日三夜的焚燒,令這個曾經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殘破敗壞,而其後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和國內動亂,使得逾百萬件宮廷文物散失海內外。這種浩劫,使得各國有志之士對於戰爭的破壞不再忍耐,紛紛聲言反對。終於到 1899 年,各國才通過第一批有關戰爭法的條約,禁止在戰爭中破壞文化遺產。這一倡議由沙俄提出,其中一些規範特別規定了有關文化遺產的約束性義務,如《海牙公約》就是禁止戰爭時從平民或國家元首手中,掠奪或帶走私人財產的國際法。自20 世紀後期開始,中國一直修復和保護圓明園遺址。採取的措施包括:1976 年成立圓明園管理處,旨在維持遺址的原貌。1980 年開展全面勘查,舉行首次大型研討會,並成立圓明園學會。1984 年創立圓明園公園遺址,逐步恢復圓明園舊貌,對一些殘存的建築和結構進行修復工作。然而,在遺址修復與商業旅遊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一直討論的議題。同時,在遺址復種原本的園林植物,對遺址進行科學發掘、考古研究,通過與其他國家談判或經私人捐贈,一些重要的文物,如海晏堂馬首經已復回中國。還有,透過數碼科技與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數字圓明園」方式,將每個朝代的圓明園面貌,以虛擬方式精準地復原。

透過教育、宣傳、展覽、出版、講座、線上資源等,從嚴酷的歷史教訓中,努力喚醒公眾對珍惜和推廣圓明園歷史文化的意識,並反思保護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Yuanmingyuan_S06_image01.jpg
諧奇趣,恩斯特‧奧爾末攝,1873年
相片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Yuanmingyuan_S06_image02.jpg
尋找消失的圓明園
製作:KentDesign/ 李遣証 / 張泰梁
取材:皇家卑詩省博物館、哈佛燕京圖書館、徐宗懋圖文館
Yuanmingyuan_S06_image03.jpg
我的御園圓明園
製作:麥盛豐
取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史密森尼學院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哈佛藝術博物館
Yuanmingyuan_S06_image04.jpg
十二獸獸首拍照互動裝置
製作:KentDesign/ 李遣証 / 張泰梁
圖片取材:新加坡國家文物局亞洲文物博物館提供

展覽末段增設照片互動裝置,觀眾可選擇與不同的獸首拍照,並掃描二維碼,獲得獨一無二的頭像作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