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城堡

正能量城堡
家庭治療咖啡杯

家庭治療咖啡杯
親職劇院

親職劇院
溝通雕塑展覽館

溝通雕塑展覽館
正向管教摩天輪

正向管教摩天輪
家家有故事

家家有故事
家庭活動遼望塔

家庭活動遼望塔
資源咨詢站

資源咨詢站
樂園郵局

樂園郵局

博域治療
Bowen Family Systems Therapy

博域治療由 Murry Bowen 於 1960 年代提出,他認為最基本的情緒單位是核心家庭而非個人,家庭是一個情緒系統。原生家庭(出生的家庭)影響著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而成員間受著強烈的情緒連繫 ,任何事情發生在其中一個成員身上亦會影響其它成員,因此深入了解每個家庭的部分與自己的關連性能夠改善家庭關係。 Bowen 很早就體認到許多精神分析的概念都太個人化,而無法擴及家庭的語言中,他相信所有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力來自家庭生活的高低潮,亦即家庭成員之間疏離與親近的推力與吸力。因此,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溝通、誇代傳承等有重要的影響。 Murry Bowen 運用了 8 個概念來說明家庭的功能。

自我區分的程度反映了一個人區分他經驗到的理智與情感歷程的能力。自我區分程度高的人能夠以理智行事、辨清理智和情緒,不受情緒牽制。 他們即使面對群眾壓力,仍能保存自我想法,例如把持本身的原則與立場,並能與人維繫親密和有意義的關係。

自我區分程度低的人思想和情緒不能分開處理,經常被情緒牽制。他們的想法和情緒很容易受別人影響,情緒容易波動,缺乏自我。

而的理想狀態並非完全情緒疏離、絕對地客觀或完全沒有感情,而是在達成自我界定時,能不以失去表達自發情緒的能力為代價。

自我區分程度低
Undifferentiation



自我區分程度高
Differentiation



理想的自我區分
Ideal Differentiation



家庭中的 2 位成員關係不平衝造成壓力則會涉及第三者,形成三角關係,以解決 2 人關係中的衝突的張力,在 3 個人的互動下,壓力會轉移至第三者。根據 Bowen 的看法,這兩人會牽扯第三者,可能是這兩人的情緒「氾濫」到第三者,或者是這個第三者在情緒上「被設計」要開始介入。例如父母吵架,孩子會成為傳聲筒,為父母 2 者傳話給對方。

三角關係淡化了 2 人的的焦慮,令兩人關係來得穩定與有彈性,並對壓力的處理有較高的容忍度。家庭融合的程度越高,三角關係就越強烈、越顯著,而家庭中區分最差的人特別容易在試圖減低緊張時受到傷害。

當焦慮持續升高,直到基本的三角關係無法再包容這種焦慮時,痛苦就擴散到其他人身上。接著當更多的人介入時,系統可能演變成一系列的「連鎖三角關係」(Interlocking Triangles),有時甚至引發了多重三角關係,需加以處理。

Bowen 認為人們傾向選擇與自己有相似自我區分化程度的伴侶,區分不佳的人選擇與他相似或過度融合於原生家庭的配偶。這種核心家庭感情系統並不穩定,於是他們便嘗試不同的方法來減低緊張和維持穩定。

核心家庭融合的程度越高,焦慮與不穩定的潛在危機便越大,也越傾向於以鬥爭、保持距離、某個成員妥協或犧牲其功能,甚至以過度關心子女來解決。當核心家庭有著強烈的長期焦慮時,會出現以下四種型態:

  1. 反應性情感疏離(Reactive Emotional Distance)
    ──夫婦間會透過工作或其他原因避免接觸

  2. 交互式功能失調(Reciprocal dysfunction)
    ──其中一方的生理或情感上的功能失調造成夫婦關係的緊張

  3. 夫婦衝突(Marital Conflict)
    ──衝突是夫婦用來處理焦慮和維持平衡狀態的一種方法,但過程有機會影響夫婦之間的關係

  4. 問題投射於孩子身上(Projection of the problem onto children)
    ──夫婦間的緊張被轉移到家中孩子的身上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父母,會選擇其子女當中自我分化程度最低的作為注意力集中的目標,以轉移父母本身的焦慮,換句話說,即自我分化程度低的父母本身的不成熟而選擇將他們的注意力專注在最容易受影響的子女身上,而不一定是最晚出生的孩子。這位被父母當成情感投射對象的兒童,會傾向與父母融合而形成共生關係。

投射的歷程透過母親、父親及孩子的三角關係進行,如果未區分的傳遞發生在三角關係中,那麼最易受傷的孩子會被涉及於父母之間,形成三角關係。一個孩子如果是家庭裡情緒上最依賴父母的人,他就是家庭中自我區分程度最低、最不能與家庭分離的人。

家庭投射歷程的強度主要受父母不成熟、父母的區分程度、以及家庭經驗的壓力或焦慮程度影響。

情感截斷最常發生在高度焦慮與情緒依賴的家庭,當焦慮與情緒依賴增加時,成員對家庭和諧的期望越大,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就會被偽裝且隱藏起來。如果融合的情況超過可忍受的極限時,有些成員就會尋求在情緒上、社會上甚至身體上保持更大的距離以自我保護。

家庭成員為了脫離與家庭的情感牽連,減低關係中之焦慮和緊張便遠離家庭,如果孩子在投射歷程的介入較少,他便有較大的能力來抵抗「融合」,較能區分思考與情感。例如搬離或避免接觸,這樣雖能暫時得到焦慮的紓解,但未能真正解決與家庭分化的問題,同時製造了與家庭疏離的新問題。

對 Bowen 而言,所有的世代都是連續的自然歷程的一部分。嚴重的功能失調是家庭情緒系統延續數代運作的結果。選擇相似自我區分程度的配偶與家庭投射歷程,會導致下一代自我區分的程度較低,特別是對父母情緒模式特別敏感。例如兩個家庭中區分程度最差的人結婚了,他們孩子中的一位很不幸地會成為投射歷程的結果,他的區分程度會比父母更低。

手足位置與在核心家庭情緒歷程的影響有關,孩子出生次序的不同會影響孩子發展出不同的性格特質。但重點在於一個人在家庭系統的「功能位置」(Functional Position),因這位置塑造了他以後的期望與行為,而不一定是他真實的出生順序。

在 Bowen 理論的最後階段,他把思維拓展到社會的情緒功能上,他主張社會就像家庭一樣,包含了「未區分」與「個體化」的相對力量。

在長期壓力下,人口成長,天然資源卻日漸減少,一個焦慮的社會氣氛便形成,於是想要團結與想要獨立自主的相對力量便產生。

Bowen 相信跨世代的形態與影響力決定了核心家庭的運作,發展出一種圖表的調查方式,將至少三代(有血緣關係的從祖父母那一代到自己)的家庭狀態畫成圖表,以瞭解現有問題的根源。

家族圖同時能提供了夫妻雙方原生家庭的情緒模式的訊息,即提供衡量夫妻與各自擴大家庭融合程度的訊息。

從三角關係中抽出其中一成員,以免捲入緊張的二人關係中,例如父母避免找子女作傳聲筒給對方。

每位家庭成員也會被問及一連串的相關問題,目的是了解家庭各成員如何理解家中的問題,他們的情緒反映方式及關係中他們如何互相影響。

由家庭成員嘗試重新建立不同的新關係,例如經常與家庭保持疏遠距離的成員可嘗試增加多些在家的時間。

教導家庭成員,例如情緒處理或情感宣洩的方法。以一個冷靜、主動的幫助家庭成員的專家身份,透過有系統的發問,以界定並澄清彼此間的情緒責任。

以冷靜和清晰的句子表達個人感受,當中包括 4 個元素:事實、感受、後果及期望。

例如:當你晚了回家(事實),我感到很擔心(感覺),因為我不知道你是否出了什麼事(後果)。你下次晚回家可否先致電給我?(期望)

可透過播放電影或錄像片段、說故事等形式進行。目的是透過參考別人的相似故事或經歷,提供一些外在的資源和舒緩家庭中緊張關係的方法。

沙維雅治療
Satir Therapy

沙維雅治療代表學者是 Virginia Satir(1916 – 1988),她是世界知名的心理治療師,亦是家族治療的先驅,被譽為家庭治療之母。在 1964 年,她發表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正式介紹這個新的治療模式。沙維雅治療是一套系統性家庭治療,透過處理及克服在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影響下之成長障礙,重新塑造及提昇個人自尊價值(Self-esteem)及一致的溝通(Congruent Communication),令個人體會自己與別人相處上之平靜、和諧及一致的信念。

沙維雅的信念包括:人皆生而平等,關係是建立在人的平等價值之上;人有足夠的內在資源以有效地應對生命中的難題;人是有選擇的;改變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仍有可能;難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不將討論的焦點放在難題上,而是着眼於該問題對他的影響;人由於相同而有所連繫,因相異而有所成長。

沙維雅治療的相關概念如下:

家庭中出現階級是很自然的,但這會造成不平等、權力分佈不平均、成員失去其獨特性、家庭不和諧等問題,導致家庭成員的情緒或行為困擾。例如有些固執的家庭(Rigid Family)很少溝通,家庭成員不願意作出改變,令家庭成員之間衝突增加。

家庭是一個整體,遠大於家庭中的次系統的總和,這個整體的家庭系統的需求大於獨立個體的需要。功能失調的家庭中,會出現不恰當的家庭角色,例如三角關係,由子女代替父母的角色等;同時,一成不變的家庭規則也會影響家庭的發展,例如有家庭成員持不同的意見被理解為與家庭敵對的表現;再者,不合理的期望會使婚姻、親子、或兄弟等關係變差,例如父母要求子女一定要絕對服從是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或子女認為一定要做到父母的期望才是好孩子的表現,會為子女加添無形的壓力。

有自信的人能夠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接受不同的意見和經驗,能夠接受及處理焦慮,及即使在壓力下也能夠持有一個安靜和平和的態度去面對。這些人的自我區分能力較高。

功能失調的家庭會引致家庭成員的自信心低,令他們不能發揮其長處。這些成員的自我保護機制很強、會有表裏不一致的溝通、或會出現討好、指責、超理智及打岔的溝通模式。

討好

情感﹕歉疚、軟弱、無助、渴望被肯定
想法﹕我一無是處、一點都不重要、都是我不好
特點﹕關顧他人、遷就別人、缺乏個人獨特性,容易自責

指責

情感﹕惱怒、聽不入耳、渴望被尊重
想法﹕我最重要,但不被尊重、都是你的錯
特點﹕有主見、自我肯定、指責他人

超理智

情感﹕僵化、冷漠、渴望被接納
想法﹕我是孤立的、有智慧的、聽我的分析準沒錯
特點﹕重原則、講理據、較為冷靜、講道理不講情

打岔

情感﹕驚慌、迷惘、散亂
想法﹕我不重要、息事寧人、我要去睡覺了
特點﹕避免衝突

表裡一致的人內在和外在均能保持一致的想法,希望達到與己和、與彼和及與眾生和的境界,他們擁有真誠的溝通,真摯的觀念及情感的交流。心境簡報(Temperature reading chart)能夠促進表裡一致的溝通,各人透過表達個人的想法和感受,成員間都能夠有更多的了解。

沙維雅利用一個只有少部份浮在海面的冰山來比喻人的可見的「表面行為」和不可見的「內心」。沉在海裡的部分為不易讓人窥探的冰山底層(內心),她認為這部份是人際關係的發展和破裂的關鍵。要了解和轉化人際關係,便要注意冰山底層,而非停留在表面行為之上。

冰山由下至上的分層為:自我、渴望、期望、想法/理解、感受的感受、感受、溝通、以及行為。人的改變可以由「冰山」任何一個層次開始,沒有固定的次序。

每個人都擁有足以讓我們應對生活難題的條件和資源,自尊錦囊包含代表不同的內在資源的物件,有時候這些資源會被遺忘,因此需要透過活動來加以提醒。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錦囊:

智慧盒 Wisdom Box

代表有聰明智慧,以及參考前人的經驗去解決問題。

金鑰匙 Golden Key

代表開拓新的領域,學習和練習,能夠找到方法及出路。

勇氣棒 Courage Stick

代表勇於嘗試新事物和冒險精神。

許願棒 Wishing Wand

代表希望和期望。

偵探帽 Detective Hat

代表有分析、數據和推理等能力。

是/否勳章 Yes/No Medallion

代表有選擇的能力。

心 Heart

代表熱誠和關愛的能力。

自我環涵蓋了內在與外在的概念,包括我們知道與不知道的。自我環為薩提爾說明了如何藉由自我環來接觸生命的循環和個人的各個層面。當中包括八大層面:

智能 Intellectual

智能是智慧的運用。以理性方式來思考的能力,也是解決問題、建立夢想與找尋答案的能力。智性系統是我們組織與呈現資訊的能力,然而,每個人學習的方式皆不相同。

情緒 Emotional

感受是體驗知覺的能力,而情緒是對世界表達感受的能力。感受未必一定會對世界表達,在大多數系統中,都規範了我們哪些可以表達,哪些應該藏在自己心中,因此感受可能公開,也可能被隱藏。

感官 Sensual

一般人都有五種感官:聽覺、味覺、視覺、嗅覺與觸覺,透過這些渠道接收資訊,而我們的反應則是根據我們建立的意義而決定。感官是資訊的通道,但我們如何處理資訊則又是另一回事,因此, 感官層次的規條包括:要如何去看、去聽、去談話才是正確的。

靈性 Spiritual

靈性涉及維持著生命的信念和力量,透過了解靈性信念如何影響自我環的各層面來認識自我。

互動 Interactional

互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人與環境的互動。應考慮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去互動。

情境 Contextual

情境層次是關於地點與時間。所有人都佔據情境中的獨特空間,如果對情境不夠敏感,我們可能會錯過故事背後的意義,或會處於不自在的處境。

營養 Nutritional

營養透過進食來吸收,平衡各種營養價值的食物來按分量吸取。

生理 Physical

生理是物理性的生長,了解生長如何影響其他層面的發展。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部分,透過個性派對去認識自己的內在資源及個性,以整合其內在不同的部分。有時候我們很積極,有時候卻非常消極;有時候有愛心,有時候很殘酷;有時候可以接納他人,有時候卻很具批判性,每個部份就好像有自己性格、看法、處事態度等。在不協調的狀態下,自己感到被他們分裂,面對他們互相的爭鬥,個性派對就是一個幫助個人整合其內在不同部份的工具,藉著其轉化工作,使不同的部份各按其位,成為可用的資源。

  1. 自由地看和聽,來代替應該如何看、如何聽。

  2. 自由地說出你所感和所想,來代替應該如何說。

  3. 自由地感覺你所感的,來代替應該感到的。

  4. 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來代替總是等待對方允許的。

  5. 自由地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冒險,來代替總是選擇安全妥當的路徑。

結構家族治療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結構家族治療法興起於 1970 年代,代表學者是米紐慶 Salvador Minuchin,他指出大多數的個人或家庭問題症狀都是家庭結構有缺陷造成的副產品,因此在分析與了解家庭或個人問題時,會將焦點放在家庭結構與組織,同時強調從家庭互動關係型態的角度來分析與了解個體的問題,及協助家庭調適不健康的關係型態和重新定義關係。最終希望讓每個人在這個家庭環境裡經驗到獨特、完整的家庭關係及安全感。以下為結構家族治療法的主要概念:

家庭結構(Family Structure)是一系列功能性規範,掌控著成員之間的互動方式,藉著觀察成員何時、用什麼方式/規則、和誰互動來評估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結構型態應有以下之特性:

層級性:良好的家庭型態應有不同的層級,父母比孩子有較大的權力,而兄姐比弟妹有更多的責任。

互補性:夫妻需求和能力切合的程度與彼此角色關係帶來的滿足感, 是家庭和諧運作的重要因素。家庭角色的互補,提供家庭結構的一般規則,讓家庭在一個平衡的狀況下完成家庭任務。

相關的家庭評估範疇包括:家庭權力結構、家庭決定歷程、家庭情感表達方式、家庭目標、家庭規則、家庭角色、家庭溝通模式、家庭強項等。

家庭中單獨或是兩個以上的個體,都可依其性質上不同的差異而組成次系統,而個人在不同次系統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配偶次系統(妻子與丈夫)、父母次系統(父親與母親)、手足次系統(小孩)、祖父母次系統(祖父母)等。

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可能同時分屬於不同次系統,一個家庭中也可同時擁有無數個次系統,每個成員在不同的次系統中,都有不同層次的權力、角色功能與責任,透過不同的技巧與其他次系統的成員互動。當某一次系統逾越邊界而侵犯到另一個次系統時,造成結構的困擾,導致家庭或行為出現問題。

家庭中有三個重要的次系統:

  1. 配偶次系統:是由婚姻關係所維繫的系統,當夫妻雙方有互補性特質時,可使系統發揮最佳功能。

  2. 父母次系統:由父母及子女組成,父母共同合作對子女負有養育、照顧及保護的責任,子女則需對父母尊敬及孝順。

  3. 手足次系統:由兄弟姊妹所組成,手足次系統提供孩子學習與同儕建立關係的經驗,他們透過與兄弟姐妹的相處,學習如何彼此支持、妥協、競爭及合作。

界限是家庭成員知覺到雙方該如何互動的依據,界線並非固定不變,它是具滲透性、可改變性的。

功能良好的家庭次系統的界限是清楚的,次系統的成員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執行其功能、維持其獨立,同時,成員與外界之間可以互動交流。清楚的界限能夠避免干擾,有足夠的彈性,使次系統間有所接觸,有助進行必要的溝通、協商、照顧與支持。

界限控制個人與他人的接觸量,以光譜的型態來看,一端視為僵化界限(疏離型 Disengagement),另一端為鬆散界限(糾纏型 Enmeshment)。

界限僵化的家庭:次系統之間疏離、家庭成員間的距離大,缺乏互相依賴與支持的功能,對家庭沒有忠誠感與歸屬感。家庭內的關係疏離,因此溝通充滿緊張與防衛性,成員流動性大,對外來訊息無法有效管理,可是家庭對外的界限卻是鬆散的。疏離的結構使成員在家庭中變得獨立自主,但同時缺少情感支持。

界限鬆散的家庭:次系統的界限是未分化、糾纏不清、容易互相穿越的。糾纏型的界限中極端接近和強烈的情感,導致成員過度關顧和牽涉入彼此的生活,父母的關心造成子女的依賴、子女往往為了家庭而放棄自主、失去獨立。成員之間要求忠誠與歸屬,因此犧牲個人的發展,導致不同的情緒與心理的困擾。界限鬆散的家庭成員彼此間十分緊密,對外的界限較僵化,不願探索和解決家庭安全網之外的問題。

界限清楚的家庭:次系統的界限是清楚和有彈性的,這是最健康的互動關係,一方面可促使個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另一方面對家庭有歸屬感,家庭成員不但能團結應付壓力,還能彈性的調整結構,以滿足個人心理與生理發展所需。在此互動中,成員間彼此試探與學習「自主」與「親密」。

二人組成的婚姻關係,婚姻關係建立後,透過協調和溝通建立配偶次系統及其他對外的次系統,然後生育孩子,父母次系統及手足次系統繼而產生,清楚的界限能夠使家庭中的各成員獨立成長及維持良好的互動。同時, 父母需要留意一個階層和權力清楚的關係對於父母在家中的位置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子女需孝順父母,父母有責任照顧子女。

同盟(Alignment)家庭成員在從事家庭活動時共同參與或彼此反對的方式,成員彼此之間的情緒或心理連結。例如,父親同意妻子對於孩子的管教方式。

權力(Power)表示權威和責任;權力很少是絕對的,而是與脈絡或情境有關。例如,家中誰是決策者及誰執行決策?

聯盟(Coalitions)是特定家庭成員對抗第三人的合作關係。例如父母認為子女要為其衝突負責,目的是減輕了加諸他們自己或其關係上的壓力。

透過連結有關成員,使他們共同尋找處理家庭潛在困境的替代方法,過程中,工作員鼓勵家庭可以安全地探索其他更有效的互動和問題解決方法。

要求成員將發生在家庭中的衝突情境扮演出來,藉此觀察成員的互動,評鑑家庭結構。在此過程中,工作員會留意及阻止一些既存的互動型態,然後找出修正其互動和造成結構改變的方法,並請家庭成員嘗試新的互動方式,例如成員間說話的先後次序,最後,確認家庭對於新規則的調適力。

記錄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及互動,包括在現煬對話中觀察到的情況。

工作員指出家庭面對的問題,重複地強調問題,透過關懷每一個成員的需求及同理心去協助家庭成員調整家庭運作方式,包括改變有缺陷的階層性制度。

透過正面讚賞及鼓勵,協助家庭找出其強項,使家庭成員對其家庭重拾自信。

在界限僵化的家庭中,工作員會協助成員打破隔膜,討論各人的想法,以拉近成員之間的距離。

在界限鬆散的家庭中, 工作員會加強系統的界限, 鼓勵成員為自己發言和表達個人想法,同時阻止其他成員打斷他人說話,強調各人的自主性。

目的在於收變次系統中的關係和權力分佈,例如妻子經常控制及決定家中一切事務時, 應減低妻子的權力及加強丈夫的權力。

以新的觀點詮釋問題,讓潛在的結構問題浮現出來,並且避免不至於讓某一個成員遭受過度的指責,讓大家擔負起解決問題的責任,使其看法能同時顧及其他家庭成員。有時工作員會像教練般提供資訊、建議或方法,使家庭改變以往不當的溝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