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情緒
正向情緒:正向情緒是幸福理論的基石,它就是指可以讓我們產生愉悅、高興、溫暖、舒服等主觀的感覺,能夠成功導致此種元素的生活,稱之為愉悅的生活 (Pleasant Life)。
你是否曾經為孩子的來臨,而感到開心雀躍。當你見證著他慢慢地成長,對著你笑,學會說爸、媽,懂得踏出人生的第一步,第一天走進幼兒園時,你的心情是如何的呢?這些令人喜悅的時刻像興奮劑一樣,使父母忘卻了從前的辛苦。不過,隨著他們日漸長大,父母和孩子的情緒都會有所變化,因此你要與孩子和伴侶建立一個正面的關係,有助促進正面的情緒。遇到問題或衝突時,嘗試用呼吸平伏個人負面的情緒,與家人平心靜氣地坐下和討論事件,彼此分享感受和看法。過程中,學習嘗試聆聽和了解,不要質疑對方。其後,大家可以分享在過程中見到彼此的的美德和優點,嘗試運用它們於處理是次的問題。例如:你可以運用寬恕與慈悲,原諒傷害或得罪你的人,學會放下,可使你的內心不再被過去的事情牽制,才可以釋放負面的情緒。
正面情緒可促成以下正面循環的產生﹕
其實,提升正向情緒的關鍵是我們的思想及行為模式,當你保有正面的想法及恰當的行為模式時,就會有正面的情緒。當思想擴闊時,行為模式便會逐漸演變成持久的個人能力,心理質素亦會隨之改善,而正面情緒也會大大提升。正面情緒亦會進而增加我們的正面思想及行為模式,形成一個正面的循環,提升個人生活質素和快樂感(Frederickson & Joiner,2002)。
Frederickson, B. L., & Joiner, T. (2002). 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2), 172-175.正向關係
正向關係:正向關係包括定期接觸溝通及進行活動、互相關心及幫助,和互相欣賞及表達謝意。這些正向關係使個人得到聆聽、安慰、鼓勵和提醒,令自己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困難和逆境。
正向關係包括定期接觸溝通及進行活動、互相關心及幫助,和互相欣賞及表達謝意。這些正向關係使個人得到聆聽、安慰、鼓勵和提醒,令自己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困難和逆境。David Pollay 認為親子關係是一個愛的循環,因為家庭成員間不會問誰先付出,不會衡量付出與回報的多與少,家人都不自覺為彼此付出並自然地得到回饋,正如父母樂於為自己的孩子付出,沒有期望孩子給予回報,但孩子卻會感謝父母真摯的關心。另外,要維持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夫婦間的關係也十分重要。因為和諧的夫妻關係有助維持穩定的親子關係,所以在關係中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個人在面對關係衝突中,更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對和處理問題(2009)。
Pollay, D. J. 著,趙昱鯤譯(2009):《你是愛的循環者,還是計數者》。New York: Positive Psychology News Daily, 2 February 2009。正向健康
正向健康是無論從主觀性、生物性及功能性三方面都處於一個平靜的狀態,讓個人展現出自己所擁有的能力,並調節個人的情況及身體狀態去面對壓力,使其有效能地工作及對社群作出貢獻。
有時候父母因管教問題而產生負面情緒或想法,父母與孩子都未必可以在衝突中調適個人的情緒反應,而使自己處於一個不安的狀態。父母會因為未能平伏情緒,而對孩子破口大罵,甚至會體罰孩子。在遇到衝突時,不妨運用靜觀治療中的呼吸方法協助自己穩定情緒,例如: 7-11 呼吸法,在吸氣時,數 7 下,而呼氣時,則數 11 下。平伏情緒後,家長們才可以有清晰的頭腦分析和處理問題,善用個人擁有的內在資源(如:個人的品格強項)和外在的資源(人際網絡和社會支援等),協助自己在逆境中能平衡風險,把握機會突破挑戰,處理衝突和問題。
我們可以透過培養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穩定作息時間和定時運動,鞏固和提升我們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多微笑,數算生命中感恩事件,培養個人的樂觀感,提升個人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裝備自己的抗逆力。家長和小朋友不妨可以嘗試「慢吃」和「慢步」,減低生活的壓迫感和個人的焦慮感,嘗試多運用呼吸法、身體掃描及靜坐,協助自己調節個人的情況及身體狀態,讓心理健康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全情投入
全情投入:當個人集中做一些他真正享受和重視的事情,便全心投入在此時此刻。在正向心理學中,這種投入的狀態,稱為「神馳」(FLOW)。
大家可能會想:怎樣才可以全心投入與家人相處,並處於神馳狀態呢?你有否曾經與家人一起做一些事情,而忘記時間的過去? 童年時,我們覺得在公園與父母遊玩的時間過得特別快,我們總是全心投入在此時此刻的快樂當中,總期盼再與父母一起玩耍。有時候,我們會享受和重視不同類型的家庭活動,達致神馳狀態。例如:喜歡烹飪的你與家人們一起準備晚餐或者家庭聚會時,你會感到樂在其中,而忘卻了時間的流逝。一家人聚在一起分享時,大家又會因共同的話題談到不知時日過,例如:父親與孩子討論足球。每個人都希望有幸福的家庭,渴望有一個親密的家庭關係,與家人可以無所不談。我們相信關係是需要經營及維繫的,所以如何從家庭中得到幸福感,就視乎你有多願意全情投入在此時此刻的家庭關係當中。
正向意義
正向意義:意義是個人的歸屬感,這個東西給個人帶來超越它本身的價值。若果人要感到幸福快樂,就必須感到生活有意義和有價值。家庭為你而言,有何意義?家庭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它會在你的生活或者家庭價值觀,甚至於家規或家庭目標中反映出來。有些人很重視家庭的完整性,所以家人之間會商討家庭目標,如:每月有一次的家庭聚會,大節日都要在一起渡過,一年最少有一次的家庭旅行,希望透過家庭活動,提升家人對家庭的歸屬感。另外,有些家庭很重視支持和關懷,相信家是個人的避難所,家人之間要彼此支持和分擔,所以他們會在生活中預留家庭分享時間,讓家人分享喜與悲。建立個人對家庭的歸屬感和促使家人感到家庭生活有意義和有價值,這是建立一個幸福家庭的重要一環。
成就感
成就感:成就感是一個人完成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過程中,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
父母都期望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成為人中之龍,人中之鳳。父母不期然會將成就與孩子的才能或學業連繫起來。你有沒有留意自己是怎樣稱讚孩子呢?原來不是每個父母的讚賞都是一樣的。看看,你是哪一種父母?
當孩子努力溫習後,並在艱深的數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你會怎樣回應?
選擇 A 的你,你選擇了稱讚個人,你根據了孩子個人的行為或表現而對孩子個人的能力作出判定,這會助長了固定型思維模型,而無助孩子個人行為的發展。
選擇 B 的你,你選擇了稱讚過程,你著眼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和策略,鼓勵孩子成長性的思想模式,協助孩子掌握個人的好行為。
原來父母讚賞的方法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而思維模式又會影響個人對成就的看法。例如: 你是傾向相信孩子的能力是一成不變,他們必須不斷重複去證明自己,並不惜一切代價讓他們顯得聰明能幹; 還是你傾向相信孩子的才華是可以發展的,卓越的能力可隨時間被建立,他們的個人素質亦可以透過個人的努力去栽培。前者屬於固定性思維模式,這思維模式無助孩子發展個人成就感,家長不要只著重孩子天生的才能,反而多鼓勵孩子透過努力去提升個人的潛能,敢於接受挑戰,面對失敗,並學會在挫節時仍然堅持,有需要時尋求別人的幫助,讓他們學會從他人的建議或有建設性的批評中學習,這大大可以讓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領域當中,取得他們認同的成就感,並使他們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
馬丁.沙利文博士著、洪蘭譯 (2012)。邁向圓滿。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WHO (2001).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