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行為與數碼科技

鄭智友

 

Professor Matthew Lee Kwok-on
李國安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於1月27日舉行最新一場網上「校長講座系列:學術薈萃」講座,內容不但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極為令人關注。 

講座由資訊系統及電子商貿講座教授兼副校長(發展及對外關係)李國安教授主講。他指出過度依賴數碼科技而引致的新型成癮行為,現已被界定為精神健康疾病。

我們對使用數碼科技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的認知出現的新發展,促使李教授為講座選取了極為合適的講題:「為何我們如此沉迷於網絡世界?從他媽哥池到元宇宙」。

對於有關社交網絡、網上購物及智能手機成癮所造成的強迫行為現象,李教授指多個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正在討論應如何為此作出研究、分析及治療。

講座的重點之一,是現時雖已有不少有關行為成癮的個別研究,但是對相關現象的概念化方向不一,也未能從中作出完整規範的綜合分析,總結多個學術領域的相關研究,發展更高層次、更能廣泛應用的理論模型。因此,他認為應把行為成癮作為獨立的「重要概念」作綜合研究,涵蓋相關的概念、理論及計量方法。

他提到全球首個生活於平行元宇宙的虛擬寵物「他媽哥池」於1996年末推出時,在玩具市場大受歡迎,但當年很少有人估計到有關科技會在後來主宰我們的生活。時移勢易,20年後科技經歷了幾番變革發展,把人們的行為徹底改變。

他認為轉捩點在於國際權威指南《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於2013年首次確認賭博成癮為精神疾病,並在這本全球大部份地區醫護人員用作診斷精神疾病的手冊中,呼籲專家為科技及互聯網相關的其他成癮行為進行更廣泛研究。 

李教授續說,世界衞生組織其後於2015年發表報告,論述過度使用互聯網、電腦、智能手機及其他相類電子產品對公眾健康的影響;並於2018年將打機成癮(包括線上及線下)列為臨床可識別為重症的精神疾病,收錄於第11版《世衞國際病症分類表》內。

同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科醫生Marc Potenza教授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上呼籲,就網上打機相關的「成癮行為背後潛藏的生理、心理及社會過程」進行更多研究。

李教授的演講綜述了有關領域的最新研究,並全面探討成癮的定義,特別說明藥物成癮與行為成癮的分別。

從表面看,兩者似乎並無關連,因為藥物成癮涉及濫用可卡因或海洛英等毒品,而行為成癮則指不斷打機等活動。不過,李教授指出兩者的神經生理機制,所引起的刺激、認知/情緒反應、獎賞預期及執行控制功能等,或有相似之處。  

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科技成癮可能比酗酒之類的強迫行為更有害。原因是我們有法例規管買酒,卻難有法例有效地規管年輕人上網打機。

此外,李教授認為成癮行為難以界定或確認,例如經常查看社交媒體帳號,並不足以代表成癮行為。他說:「除非你無法控制自己不再做某些行為,否則不算是成癮。」

李教授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刺激-反應-強化行為的角度,了解使用流動短訊的強迫行為,以及從心流理論了解使用智能手機的心理,也就是為何我們會快樂地完全沉溺於某種活動。  

他總結演講時表示,現在應綜合有關研究,以便整體了解成癮行為和數碼科技的關係。

李教授指出這個嶄新領域已催生眾多理論研究,但缺乏足夠實證的交叉驗證。他說:「我們暫不需要更多的碎片化理論,我們更需要紥實的綜合實證研究,同時提升理論發展的層次,以便對行為成癮的研究能作出更多特破性貢獻。」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