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Young Mainland Scholars Acknowledge CCR's Support

Our Program for Young Scholars from the Mainland have begun to bear fruits as the following visiting scholars have acknowledged CCR’s support in their published works:


  • 李谢莉:《清末科举改废与新闻职业化的道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学科学版)2018年第12期。
  • 周睿鸣(2020)。<锚定常规:“转型”与新闻创新的时间性>。《新闻记者》第2期,21-31页。
  • 齐辉: 《党媒姓党的历史诠释 》,《新闻记者》2017年第2期。
  • 吴麟:《赋权与商议:媒体与新工人劳资关系治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 路鹏程:《中国近代公雇访员与专职记者的新陈代谢——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业为中心的讨论》,《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8期。
  • 卞冬磊 (2015)。《识“时务”者为俊杰:晚清知识转型与中国现代报刊的兴起(1896-1898)》,《传播与社会学刊》,第32期,页209-233。
  • 吴来安: 基于眼动实验的动漫广告艺术表达形式研究:以广告静态帧幅画面为样本的分析》,《国际新闻界》2012.11。
  • 周葆华:《Web2.0知情与表达:以上海网民为例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15(4)。
  • 雷霞:《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传播及其善治策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 方师师:《再生产的“结构洞”:大型互联网公司对于媒体反向融合的结构与意义——以BAT的媒体布局为例》 《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6)——媒介融合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271-287页 。
  • 方师师:《平台崛起成定论 业务创新待探索——2016年皮尤美国新闻业报告》 《新闻记者》2016年第7期, 22-31页。
  • 方师师:《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围绕“Facebook偏见门”事件的研究》 《新闻记者》2016年第9期, 39-50页。
  • 翁昌寿:〈阅读终端的变局与布局〉,《中国出版》,2011年7月上, 页43-46。
  • 陈先红,《公共关系生态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 陈先红,《公共关系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 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 童之侠,《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 朱丽丽,《从播客、维客等新现象审视网络的话语空间》《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 9月,8卷3期, 29-34页。
  • 司景新,《大众传媒的他国形象再现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2006。
  • 黄顺铭,杨洸,《大学生与超级女声:第三者效果假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一期,31 -42页
  • 周亭,《中国电视娱乐产业研究:一种生产者的视角》,2007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 郑欣,《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 丁未,《从博客传播看中国话语权的再分配》,原载于《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献》 2007年第二期摘录。
  • 支庭荣,《中国大众传播系统信息能力综合评价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 支庭荣,《跨区域?跨媒体?— —传媒业 "连横合纵 "战略徘徊在十字路口》,载《南方传媒研究》(第五辑),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年10月版。
  • 许燕,《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发展趋势》,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 2007年。
  • 李艳红,《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开放时代》,2006年11月第6 期,48 -55页。
  • 梁广寒,《元数据:网络资源整合传播与管理的利器》,2007年10月13日,中国网络传播 2007年年会暨 "新媒体与新思维 "论坛大会宣读。
  • 余红,《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以强国社区中日论坛为例》,华中 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
  • 余红,《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02),pp66-75。
  • 叶晓华,《媒体的中国形象再现研究——以《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1996——2005)为例》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2008。
  • 张明新,《后 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覌点》,《开放时代》,2009年第 2期 • 总第二OO期 , 131-151页。
  • 支庭荣,《中国大众传播系统信息能力综合评价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 06年。
  • 支庭荣,《跨区域?跨媒体?— —传媒业 "连横合纵 "战略徘徊在十字路口》,载《南方传媒研究》(第五辑),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年10月版。
  • 许燕,《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发展趋势》,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 2007年。
  • 李艳红,《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开放时代》,2006年11月第6 期,48 -55页。
  • 梁广寒,《元数据:网络资源整合传播与管理的利器》, 2007年10月13日,中国网络传播 2007年年会暨 "新媒体与新思维 "论坛大会宣读。
  • 余红,《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以强国社区中日论坛为例》,华中 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
  • 余红,《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02),pp66-75。
  • 叶晓华,《媒体的中国形象再现研究——以《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1996——2005)为例》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2008。
  • 张明新,《后 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覌点》,《开放时代》,200 9年第 2期 • 总第二OO期 , 131-151页。
  • 翁昌寿:〈阅读终端的变局与布局〉,《中国出版》,2011年7月上, 页43-46。
  • 陈先红,《公共关系生态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 陈先红,《公共关系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 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 童之侠,《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 朱丽丽,《从播客、维客等新现象审视网络的话语空间》《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 9月,8卷3期, 29-34页。
  • 司景新,《大众传媒的他国形象再现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2006。
  • 黄顺铭,杨洸,《大学生与超级女声:第三者效果假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一期,31 -42页
  • 周亭,《中国电视娱乐产业研究:一种生产者的视角》,2007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 郑欣,《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 丁未,《从博客传播看中国话语权的再分配》,原载于《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献》 2007年第二期摘录。
  • 支庭荣,《中国大众传播系统信息能力综合评价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 支庭荣,《跨区域?跨媒体?— —传媒业 "连横合纵 "战略徘徊在十字路口》,载《南方传媒研究》(第五辑),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年10月版。
  • 许燕,《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发展趋势》,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 2007年。
  • 李艳红,《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开放时代》,2006年11月第6 期,48 -55页。
  • 梁广寒,《元数据:网络资源整合传播与管理的利器》,2007年10月13日,中国网络传播 2007年年会暨 "新媒体与新思维 "论坛大会宣读。
  • 余红,《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以强国社区中日论坛为例》,华中 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
  • 余红,《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02),pp66-75。
  • 叶晓华,《媒体的中国形象再现研究——以《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1996——2005)为例》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2008。
  • 张明新,《后 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覌点》,《开放时代》,2009年第 2期 • 总第二OO期 , 131-151页。
  • 支庭荣,《中国大众传播系统信息能力综合评价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 06年。
  • 支庭荣,《跨区域?跨媒体?— —传媒业 "连横合纵 "战略徘徊在十字路口》,载《南方传媒研究》(第五辑),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年10月版。
  • 许燕,《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发展趋势》,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 2007年。
  • 李艳红,《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开放时代》,2006年11月第6 期,48 -55页。
  • 梁广寒,《元数据:网络资源整合传播与管理的利器》, 2007年10月13日,中国网络传播 2007年年会暨 "新媒体与新思维 "论坛大会宣读。
  • 余红,《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以强国社区中日论坛为例》,华中 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
  • 余红,《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02),pp66-75。
  • 叶晓华,《媒体的中国形象再现研究——以《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1996——2005)为例》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2008。
  • 张明新,《后 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覌点》,《开放时代》,200 9年第 2期 • 总第二OO期 , 131-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