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舊有聲波想像! 新發現「橫聲波」有望開闢科技通訊新應用

 

你能想像聲波的傳播方式原來可以與光波一樣嗎?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科研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的聲波,這種特殊的聲波在空氣中傳播時,不僅會像橫波般振動,而且還像光一樣能同時攜帶自旋和軌道角動量。這一嶄新發現打破了科學家們一直以來對聲波的看法,為開發聲波通訊、聲波傳感及成像等科技應用,開闢了全新的道路。

這項研究由城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王書波博士發起,並與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和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科學家共同合作。相關論文已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題為〈Spin-orbit interactions of transverse sound〉

顛覆過往大眾對聲波的傳統理解
sound wave
圖為「超原子( 左上、左下 )」以及「橫聲波( 右上、右下 )」。(DOI number: 10.1038/s41467-021-26375-9)

物理學教科書一直告訴我們,自然界存在兩種波。第一種是像光一般的「橫波」(transverse waves),其振動方向垂直於波的傳播方向;第二種是「縱波」(longitudinal waves),其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平行,比方說:聲波。但香港城大科學家最新發現的「橫聲波」,便改變了大眾對聲波的傳統理解。

「如果你跟一位物理學家說,空氣可以傳播橫聲波,他/她會認為你是一個沒有受過大學物理學訓練的門外漢,因為教科書上說,空氣中的聲波是一種縱波。」王書波博士說:「儘管聲波在通常情況下是縱波,但透過今次的研究,我們首次證明在特定條件下空氣中可以傳播橫聲波。我們進一步研究它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即是兩種角動量之間的耦合。這一嶄新的發現,為聲波的調控提供了新的自由度。」

王博士解釋,聲波之所以是縱波,是因為空氣或液體中沒有剪應力(shear force)。他一直在探索是否有可能產生橫聲波,當中需要人工構造剪應力。於是他設想假如空氣被分割成「超原子」(meta-atoms),即是將特定體積的空氣限制在亞波長的小型「諧振器」內,就可能會產生剪應力。而這些空氣「超原子」的集體運動,可以在宏觀尺度上產生橫向振動的聲波,即橫聲波。

實現「微極超材料」,內產生具「自旋 - 軌道」相互作用的橫聲波

為了實現這個創新的想法,王博士巧妙地設計出一種叫做「微極超材料」(micropolar metamaterial )的人工物料,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復雜的諧振器網絡。空氣被限制在多個相互連接的諧振器內,形成「超原子」。由於超材料本身極為堅固,不會變形或振動,所以只有超材料內裡的空氣可以振動並傳播聲波。理論計算顯示,這些空氣“超原子”的集體運動確實產生了剪應力,繼而在這種超材料內部產生了具有「自旋 - 軌道」相互作用的橫聲波。浸大馬冠聰博士的研究小組通過實驗成功驗證了上述理論。

此外,研究團隊亦發現在微極超材料的內部,空氣呈現出仿如彈性材料的特性,因此支持具有自旋和軌道角動量的橫聲波。利用這種超材料,團隊首次展示了兩種類型的聲波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第一種是「動量空間自旋軌道相互作用」(momentum-space spin-orbit interaction),它導致了橫聲波的「負折射」,即是當聲波通過一個界面時,聲波向相反的方向彎曲及折射;第二種是「實空間自旋軌道相互作用」(real-space spin-orbit interaction),在入射橫聲波的激發下,產生了聲渦旋(sound vortices)。

sound wave
圖為動量空間中的SOI(自旋軌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聲波負折射。(DOI number: 10.1038/s41467-021-26375-9)
sound wave
圖為SOI(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在實空間產生了聲渦旋。(DOI number: 10.1038/s41467-021-26375-9)

革新研究僅拋磚引玉,昐為傳統聲學通訊打破技術瓶頸

sound wave
图为香港城大王书波博士(右一)和他的研究团队合照,包括论文的共同作者童清小姐(左二)。

研究結果證明,無論空氣中還是流體中的聲波,在特定條件下都可以轉換為橫波,並且可以像光波一樣帶有完整的矢量特性,例如:自旋角動量。有關研究成果為聲波調控提供了新的角度及功能,突破了傳統聲波調控技術的限制。

「今次的研究成果盼能起拋磚引玉之效,我們期待對橫聲波的有趣特性進行更多的研究及探索。」王書波博士暢想到,「將來通過調控這些額外的矢量特性,科學家們也許能夠將更多的數據編進到橫聲波之中,以打破依賴普通聲波的傳統聲學通訊技術的瓶頸。」他補充,自旋與軌道角動量的相互作用,將令到科學家可以利用角動量對聲波進行前所未見的調控及應用:「今次研究的最新發現,有機會為聲波通訊、聲波傳感和成像的新型應用的發展,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

香港城大王書波博士是上述科學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浸大馬冠聰博士是另一位通訊作者。其他合作者還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的李贊恆教授、香港城大博士生童清小姐,以及浸大的其他科研人員。今次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香港研究資助局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DOI number: 10.1038/s41467-021-26375-9

 

Newsletter Subscription: Research 

* indicates required

Areas of Interest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