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獲批聯合國研究項目 統籌全球河口監測計劃
河流及海洋的污染問題一直受全球關注。為有效制訂長遠推動潔淨河口的政策方針,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Pollution, SKLMP)近日獲聯合國認可,統籌一項為期十年的「全球河口監測計劃」(Global Estuaries Monitoring Programme),收集環境樣本和研究全球主要城市河口的環境污染物。這是香港唯一在首輪申請裡,獲聯合國認可的研究行動計劃。
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海洋:生活與生計」(The Ocean: Life and Livelihoods),提醒大家對海洋生態的關注及其重要性。目前,其中一個重要的污染問題,是來自人類使用的各種化學物品,經污水流入河流及海洋,嚴重污染海洋生態環境,對生物的發育和成長有重大影響,甚至可抑制營養價值極高的“綠色超級食物”微藻(microalgae)的生長,以及減少海洋生物多樣性。有見及此,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年初向聯合國就「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UN 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1-2030))遞交了一份計劃書,以監測全球河口的污染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在今年「世界海洋日」宣布,經過兩輪嚴格評審全球逾50個國家或地區提交的250份行動計劃後,僅有66份計劃獲選入「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的行動計劃;城大倡議的項目是香港唯一入選的行動計劃,也是全中國入選的兩份行動計劃之一。
聯同各地合作伙伴建立全球監測網絡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暨化學系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梁美儀教授說:「隨著沿岸地區的人口增長,全球河口正面臨前所未有與水污染相關的挑戰。城大將聯同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建立全球監測網絡,採集樣本及進行實驗,辨識污染熱點和應該優先關注的污染物,從而建議及推廣應對污染問題的最佳策略,締造更潔淨的河口。」
「全球河口監測計劃」的合作伙伴包括:英國約克大學Alistair Boxall教授、澳洲悉尼海洋科學研究所Martina Doblin教授、美國貝勒大學Bryan Brooks教授,以及中國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沈淵博士。
搜集河口化學污染物的信息
目前,人類於日常生活及工業中應用超過10萬種化學物質,許多化學物質,例如藥物殘留(pharmaceutical residues)、塑膠微粒等等,最終會經由不同的途徑流到河口。然而,全球相當缺乏對這些城市化河口(urbanised estuaries)化學污染物的產生、它們對環境造成的風險等信息;尤以位於非洲、南美洲,以及部分在東南亞和大洋洲沿岸地區的河口為甚。
由梁教授帶領的「全球河口監測計劃」將研發標准化的方法,建立一個全球河口的監測網絡,從全球各個主要河口採集環境樣本,並提取和量化當中需要優先關注的化學污染物,分析及比較不同河口的水質,以及提供培訓機會,以建立全球河口的監測能力。
計劃的首階段現已展開,將研發一系列的標准採樣及化學分析方法,以及建立國際合作伙伴關係。計劃預計將於2022年5月在南半球的主要城市化河口展開首階段採樣,並會制訂一套統一方法,以便採集和分析各地河口海水樣本裡的藥物殘留物,並在同年11月擴展至北半球,預計會有約100個國家或地區參與。研究團隊期望在2023年公布首階段報告,揭示全球河口的污染狀況,從而及早辨識需要關注的河口,並在徵詢全球合作方和持份者意見後,提出改善策略。
城大已撥出400萬港元(折合約332萬元人民幣)作為研究資助,研究團隊也會向有來自27個沿海城市的成員參與的“世界海港計劃”(World Harbour Project)、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分委會(IOC / WESTPAC)、以及國際“環境毒理及化學學會”(SETAC)爭取支持,並將邀請全球的頂尖研究員參與及支持是項倡議。
「世界海港項目」由悉尼海洋科學研究所發起,而梁教授早前的一些研究正是此國際協作項目的一部分。他曾帶領研究人員在香港測試人工生態磚塊組件(eco-engineered tiles),並發現該些組件能夠增加香港海堤的生境復雜程度,因此有效提升生物多樣性。該研究論文亦被歐盟委員會的信息發布平台Science for Environment Policy轉載,成為環境政策文章。
相關鏈接: 「全球河口監測計劃」、生態磚能否增加人工海堤上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