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報!香港城大4學者獲研資局兩項研究學者計劃撥款港幣2,300萬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又傳來好消息!四位分別來自數學系、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和機械工程學系的優秀學者,於香港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新設立的「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的遴選中脫穎而出,榮獲研究資助撥款逾港幣2,300萬。四位學者的研究貢獻備受肯定,足以反映香港城大的研究實力,並肯定了大學推動跨學科研究的努力。

款項將用於以下四位優秀學者分別針對動理學方程組的數學理論、柔性電子技術、納米力學及應變工程,以及創新發光技術的研究。

楊彤教授︰偏微分方程與動理學的數學理論

Professor Yang Tong, RGC research fellow schemes
楊彤教授於1990年代加入香港城大數學系,2018年獲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數學系講座教授楊彤教授獲選為「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他的研究領域是偏微分方程與動理學理論。他這次獲「高級研究學者計劃」資助的研究,便是針對動理學理論(kinetic theory)解的性態分析和流體動力學極限的研究。

有關流體動理學的研究素有悠久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牛頓以牛頓黏性定律來量化流動的現象,其後於18至20世紀,陸續有很多關於流體力學的重要定律和方程被推導出來,包括伯努利定律(Bernoulli’s law)、歐拉方程(Euler equation)、納維-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和普朗特方程(Prandtl equation)等。

許多這些著名的動力方程從不同物理尺度層面去表述氣體和液體的特性。在宏觀尺度下,氣體和液體被視為一個連續體,以體積密度、温度、壓力等宏觀單位去描述氣體或液體的流動,當中以歐拉方程和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最為著名,而這兩組最基本的方程均是能量守恆定律的典型例子之一。

與宏觀相對應的,則是從微觀尺度去探究,視氣體和液體為很多原子和分子的多體系統(many-body system)。每個系統的運動都根據傳統力學框架,以多個藕合的牛頓方程來規範。由於每一粒粒子的移動是在三維空間下進行,要逐一計算每一粒粒子所涉及的牛頓方程便會極多,根本無法逐一求解所有的方程,因此便要運用統計學和或然率。而宏觀流體力學裡所使用的單位數值,正是微觀尺度下那些相應單位的統計平均值。

在宏觀與微觀之間,動理學理論是從介觀角度描述氣體和流體的流動,把宏觀和微觀尺度的理論串連起來。當中,玻爾茲曼方程便是動理學理論中最重要的方程。

楊教授是次研究的目的,便是探究關於Vlasov-Maxwell-Boltzmann方程組、Vlasov-Nordström-Fokker-Planck方程組等動理學方程組中,方程解的性態和流體動理學的極限,希望當中的分析技巧能應用於其他動理學方程,從而豐富這重要領域裡的數學理論。

何頌賢教授︰用於新一代柔性電子技術的納米綫晶體管陣列和集成電路

RGC research fellow schemes, Professor Johnny Chung-yiu Ho
何頌賢教授2018年獲世界文化理事會選為九位年輕優秀研究員之一。(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何頌賢教授膺選為「研資局研究學者」。他領導的研究項目,將有助回應社會對應用先進柔性電子技術不斷增長的需求。

過去十年,柔性電子技術的出現推動了健康護理、建造工程、物聯網以至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急速發展,這令對性能更佳(更高切換頻率、更低耗電量、更穩定)的柔性電子器件的需求,有增無減。同時,隨著納米科技的日趨成熟,具備獨特物理特性的半導體金屬氧化物納米綫,成為理想的電子器件溝道材料(channel materials)。

不過,要製備這些納米綫及其平行陣列,並製成高效能、超低耗電量的柔性電子器件,則仍有很多挑戰。

何教授這個研究項目便將運用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的金屬氧化物納米線材料,研發機械柔性的負電容納米線晶體管陣列及集成電路,並制訂相關器件的設計指引,和建立多功能而具成本效益的平台,並實現大規模開發高效能且耗電量低的電子器件,突破現有柔性電子技術的局限。

陸洋博士︰共價晶體的納米力學及其彈性應變工程

Dr Lu Yang, RGC research fellow schemes
陸洋博士是2019年香港城大傑出研究獎青年學者得主之一。同年,他以「微納米力學」為主題的研究,獲選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130萬元人民幣研究資助。(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陸洋博士亦膺選為「研資局研究學者」,將研究鑽石、矽及碳化矽等數種共價晶體(covalent crystals)在納米尺度下的機械性能和變形行為,著重探究它們在大應變下的物理性質變化並用於設計新型功能器件裝置。

由於原子之間相互結合的共價鍵非常強健和具有定向性,共價晶體在宏觀尺度下一般十分堅硬,在變形前即已脆性斷裂。而共價晶體於工業上有許多重要用途,例如切割、鑽挖、打磨等,同時它們大都是半導體材料,廣泛應用於微電子系統等。

不過在微觀尺度下,科研界發現共價晶體則另有一番新景況,例如陸博士及其團隊在早前的研究中,發現納米矽和鑽石可具超大彈性。

這一發現使得利用「彈性應變工程」(elastic strain engineering),即透過向晶體材料施加巨大拉力或壓力而使之呈現一些前所未有的特性(例如改變電子在材料裡的流動性),由概念變為現實。

陸博士這次的新研究計劃目標,便是對數種共價晶體進行納米力學調控,探究它們在微觀尺度下的極致變形行為,以及如何在「應變調控」(strain-tuned)下調節諸如能帶隙的改變,從而改善納米共價晶體的導電性或光電特性,以便作進一步應用。

該研究計劃將闡述彈性應變工程如何有效調節納米固體物料的功能特性和效能,應用於未來的電子、光電,甚至量子器件等,為相關領域提供前所未有的細節和借鑑。

王鋒博士︰研製摻雜稀土的半導體材料 作高電場的電致發光應用

RGC research fellow schemes, Dr Wang Feng
王鋒博士(左)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選為2018年高度被引用研究人員之一。他早前與物理學系副教授朱世德博士(右)合作,成功研發出方法,讓上轉換發光材料只需受極低功率的光所激發,也能發出高能量、高強度的光。 (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王鋒博士同樣膺選為「研資局研究學者」,將專注研究交流電電致發光,以發展高效及可持續的發光方案。

傳統的鎢絲燈泡和老式的電視機,已陸續被俗稱LED(light-emitting diodes)的發光二極管技術取代,選用LED燈或LED電視屏幕日漸普遍,甚至出現了畫面質素更佳的OLED電視屏幕或量子點電視(QLED)。這些LED器件都是以直流電電致發光的技術操作,但在技術發展上都遭遇了瓶頸,例如成本高昂、易受潮濕和氧氣影響穩定性,並且難以製成可拉伸的柔性器件等等。

相比之下,以交流電電致發光的技術更具成本效益、穩定和節能,被視為大有前景的替代技術。可是,由於缺乏交流電電致發光的材料,其研發及實際應用一直受阻。

王博士領導的研究項目將採用一種以鈣鋅氧硫化物為本的新型交流電電致發光材料,取代傳統的硫化鋅晶體。這兩種材料在組成、晶體結構、能帶隙以及預期光學性質方面都很相近,而鈣鋅氧硫化物更可以摻雜稀土,經由摻雜離子產生覆蓋紫外、可見、及近紅外波段的可調發光。研究有望設計出先進的光電器件,並為化學、材料及物理學領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基礎。 

香港研究資助局新設立的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旨在支持優秀學者進行研究,並推動卓越研究發展,各有10個名額。評選準則包括研究計劃的貢獻和潛在影響、學者過往的研究成果、領導能力及願景,以及其所屬大學的支持。獲選的高級研究學者及研究學者將於60個月內分別獲資助約港幣780萬及520萬。

相關故事:

陸博士 - 最硬鑽石也有彈性:納米尺度下的「硬漢柔情」

王博士 - 上轉換發光新突破 能量轉換效率大大提升

訂閱電子報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