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可由沖廁產生的氣霧水珠散播

 

Toilet hygiene, toilet flushing
賴志強教授(右)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由閥門式沖水系統(圖中他握着手柄的這款)所產生的氣霧水珠會濺得較高。李慧芯醫生則提醒市民要定期清潔洗手間。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洗手間的衞生再度引起公眾關注。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一項研究發現,若不蓋上廁板,沖廁所產生的氣霧水珠(又稱氣溶膠)可濺起至高達一米;而黏附在氣霧水珠上的病原體則有機會散播,或影響洗手間使用者的健康。

該項研究由城大工學院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副系主任賴志強教授及其團隊進行。他們多年來一直從事有關氣霧動力學、生物氣霧調控以及室內空氣污染物控制工程的研究。這次他們集中研究三種不同大小的細菌的傳播,與四款常用於香港和內地的洗手間沖水系統所產生的氣霧水珠之間的關係。該四款沖水系統分別是高壓沖水閥、低壓沖水閥、高位置水箱及低位置水箱。

研究團隊測量大小介乎0.3至10微米的水珠,發現每次沖廁可產生大約1.4萬至8萬顆氣霧水珠。以上四款沖水系統都可以產生濺起至高達一米的氣霧水珠,但是閥門式系統比水箱系統產生更多水珠,而且愈高壓的沖水,產生的水珠愈多。在四款系統之中,高壓沖水閥系統產生最多水珠,而低位置水箱系統則最少。

團隊發現細菌可以隨着沖廁產生的氣霧水珠或氣溶膠而散播於空氣中,因而污染洗手間。而病原體傳播強度與水珠濃度成正比,但與病原體體積成反比。即是說,病原體的體積愈細,或者在沖廁所產生的水珠愈多,就愈容易散播病原體至四周環境。

當被問及研究所得結果是否適用於新型冠狀病毒時,賴教授指出,由於病毒的體積遠比細菌細小,可以推斷沖廁後病毒在空氣中的濃度應會更高。

雖然蓋上廁板才沖廁的確有助減少黏附在氣霧水珠上的細菌污染空氣及洗手間,然而賴教授表示,這並不能杜絕病原體的散播。他引述國際研究指出,細菌或受污染的粒子仍可以透過廁板和廁缸之間數毫米的縫隙漏出,飄淨於空氣中。

此外,即使多次沖廁也或未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病原體會黏附在廁缸表面,一段時間後仍會透過氣霧水珠而傳播。當病原體散播於空氣後,洗手間的環境包括廁板、洗手盤、門柄以至地板等,均會被污染。

研究團隊成員、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李慧芯醫生提醒市民,必須定期以1:49的稀釋家用漂白水刷洗廁缸,及以1:99的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洗手間各處。

團隊亦建議市民如果洗手間有抽氣扇,如廁後可以開動抽氣扇15至30分鐘。數據顯示,開動抽氣扇15分鐘已經可以令氣霧水珠的濃度減低87%,將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稀釋。

他們又提醒市民,使用抽氣扇時應避免洗手間內出現負氣壓情況,把窗戶略微打開或保持廁所門隙暢通,以確保屋內新鮮空氣可流入持洗手間,保持空氣流通。

城大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李偉明博士就排水系統對室內衞生的影響作出補充,建議市民應定時清潔洗手間的抽氣扇。另外,如果市民家中坐廁的沖廁模式為兩段式設計,他建議可按「小水掣」沖廁,以減少水珠產生的數量。

Dr Eric Lee, City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李偉明博士建議市民可按「小水掣」沖廁,以減少水珠產生的數量。

 

Prof Alvin Lai, CityU
賴志強教授介紹其團隊有關病原體由氣霧水珠傳播的研究。

 

訂閱電子通訊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