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究揭示大腦髓鞘與學習及記憶的關係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一項研究首次發現,透過模式記憶訓練可促進大腦髓鞘的發育及再生,從而改善學習和記憶功能。這項研究將有助揭示多發性硬化、腦缺血、慢性復發性疼痛、激惹性腸胃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重度抑鬱及老年癡呆等中樞髓鞘病及認知障礙的病理機制。

模式記憶(schema)是指經重覆而建立的學習模式,語文學習就屬於模式記憶。一旦建立了模式記憶系統,同類的新知識便可更快被吸收掌握。由城大生物醫學系講座教授李嬰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便研究模式記憶的調控機理,並將模式記憶的理論應用於動物行為的研究中。團隊該項研究首次發現,模式記憶訓練可以促進大腦髓鞘(myelin)的形成,從而增強神經網絡同步,並改善認知障礙。

髓鞘是包裹大腦神經元軸突(axon)的外膜,由髓磷脂構成,具有絕緣、提高神經脈衝(nerve impulse)傳導速度以及保護神經元的作用,並由少突膠質細胞(oligodendrocyte)控制其形成。李嬰教授領導的團隊,多年來研究髓鞘形成與記憶的關聯。

從大鼠於沙堆中找食物探索模式記憶

李嬰教授指出,模式記憶過往在心理學範疇已被廣泛討論,但很少用於動物研究。他們這次研究便以大鼠為實驗對象。大鼠首先接受18節、為期約三個星期的訓練,令牠們形成模式記憶,記得六種食物在一個大沙盤裡的特定收藏地點。之後當大鼠一嗅到某食物的味道,很快就能走到相關食物收藏的地點並挖出埋在沙堆裡的同一種食物。為了確定大鼠是憑記憶而非嗅覺來找出食物的特定收藏地點,研究人員將食物深藏於沙堆之下,而且沙子都混有該六種食物的味道,以擾亂大鼠的嗅覺。初時大鼠找對食物埋藏地點的比率是40%,經訓練後可以增至80%。

髓鞘與記憶的關係

研究人員發現大鼠形成模式記憶後,牠們再學習兩組新的食物和特定收藏地點配對的速度會快很多,訓練一節就能掌握。研究人員使用免疫組化(immunohistochemistry)和透射電鏡等技術解析大鼠大腦變化,發現大鼠在學習和記憶模式的建立過程中,由於大腦皮層區域的神經活動增強,可以促進少突細胞增生和細胞分化(differentiation),從而促進髓鞘形成,令髓鞘顯著增厚。

myelin
有經訓練的實驗大鼠(右)腦部前扣帶皮層(ACC)的髓鞘(黑色外圍部分)在模式記憶形成過程中,比沒有經訓練的大鼠(左)顯著增厚。(圖片來源: The FASEB Journal 2019 33:11, 11758-11775, doi: 10.1096/fj.201900910R)

 

記憶能力受損的原因

研究結果亦顯示,被注射脫髓鞘藥物(溶血卵磷脂) 以干擾髓鞘形成的大鼠,未能學習兩組新的食物和特定收藏地點的配對。研究人員認為干擾髓鞘的形成可嚴重阻礙模式記憶的構成,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並會損害大腦神經迴路的訊息傳送及不同腦區之間的同步。

shema like learning and memory consolidation acting
在訓練模式記憶八次後,研究人員於第九次訓練前,對實驗大鼠(黑點)的ACC局部注射脫髓鞘藥物干預髓鞘形成。與沒有使用藥物的大鼠(白點)相比,脫髓鞘的大鼠訓練的表現指數顯著下降,成功找到模式記憶匹配食物的比例也顯著下降,表明前額葉皮層髓鞘對模式記憶的儲存扮演重要角色。(圖片來源: The FASEB Journal 2019 33:11, 11758-11775, doi: 10.1096/fj.201900910R)

 

李教授說:「我們這個研究進行了大約三年,重大突破在於首次發現髓鞘在高級認知記憶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在神經網絡同步所發揮的作用。」他解釋,大腦活動有其節律性(rhythmicity),神經元放電的頻率與周圍場電位(field potential)之相關性對不同區域 (迴路)大腦活動的同步有重要作用。這次研究證明,髓鞘厚度的輕微增加,可明顯提升神經傳導速度和減低神經迴路功能的障礙。

為了進一步揭示模式學習和髓鞘促進記憶形成的機制在調節神經功能方面的作用,研究團隊發現於腦部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使用脫髓鞘藥物(溶血卵磷脂)會誘導脫髓鞘 ,繼而導致ACC 的theta(θ)波段(腦電波頻率之一)功率降低,神經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及同步明顯減少。這些資料顯示,髓鞘的形成對持久的神經元震盪,和連貫的神經元活動的時項相關及多區域大腦網路之同步,起了關鍵作用。

Schema-like learning and memory consolidation acting
溶血卵磷脂導致的脫髓鞘顯著降低了ACC的theta波,這些圖表顯示了動作電位與場電位之相干性和同步。A)脫髓鞘前與脫髓鞘1、5、9、14天後,前額葉皮層功率譜密度下降。B)脫髓鞘5天後,theta波段能量與脫髓鞘前相比顯著下降。C) 脫髓鞘前後,前額葉皮層動作電位與場電位之相干性變化。D) 脫髓鞘後,動作電位與場電位之相干性極顯著下降。E) 脫髓鞘後,ACC神經元的鎖相(意思即同步)比例明顯下降。*P=0.05, ***P =0.001。(圖片來源: The FASEB Journal 2019 33:11, 11758-11775, doi: 10.1096/fj.201900910R)

 

研究有助改善認知功能障礙

李教授補充說:「我們未來會繼續進行大鼠模式記憶實驗,利用神經科學領域最前沿的光遺傳技術、化學遺傳技術等方法精準調控大腦的少突細胞,以促進髓鞘形成,從而探究這些方法能否改善重度抑鬱、慢性復發性疼痛、激惹性腸胃綜合症及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所引發的嚴重中樞認知功能障礙。」

光遺傳技術是使用光控的技術,選擇並「啟動」生物的某類細胞,可研究神經元的特殊功能。而化學遺傳技術則是利用小分子有機化合物,有系統地干擾和探索如神經元細胞的活動。

至於研究的下一步,李教授說將探討少突膠質細胞及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在模式記憶中扮演的角色,「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關係十分密切。而星形膠質細胞產生的乳酸是否是髓鞘形成的能量來源,有待我們進一步證實」。

研究團隊以《Schema-like learning and memory consolidation acting through myelination》為題發表論文,並獲生物及生物醫學範疇的著名國際期刊《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期刊》(The FASEB Journal)刊登。李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來自城大的研究小組成員還包括生物醫學系的李永鎮博士、高級研究助理 Suresh Kanna MurugappanZafar IqbalWang Jun(現任職於浙江大學)、研究助理 Aruna Surendran Ramkrishnan和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博士生Mahadi Hasan

Professor Li Ying
李教授及團隊用這個大沙盤於大鼠身上進行實驗。李教授獲邀擔任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委員,推動大灣區腦科學研究的發展。

 

Professor Li Ying
李教授(後排左三)及研究團隊的合照。

 

這項研究得到城大、香港研究資助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香港創新科技署透過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的支持。

DOI number: 10.1096/fj.201900910R

訂閱電子通訊

 

聯絡資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