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兒童早期干預 促進平等與社會流動性

鄭智友

 

main
(左起)陳教授、謝教授、謝先生、首席及常務副校長李振聲教授、Heckman教授、盧先生及張先生。

父母或照顧者參與兒童早期干預,以營造更豐富多樣與可持續的社會環境,是提升弱勢兒童發展成果的最有效機制之一。

這是芝加哥大學人類發展經濟學中心主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教授6月24日在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演講中提出的主要論點。

Heckman教授表示:「若要解決貧窮問題,促進社會流動性,我們必須特別關注技能和人力資本。」他的演講題目為「提升技能以促進平等與社會流動性」,是副校長室(研究)主辦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傑出講座系列的首場活動。

這個新講座系列聚焦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議題,強調可持續發展作為未來指導原則的重要性,以及城大致力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prof
Heckman教授的演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傑出講座系列揭開序幕。該講座系列由副校長室(研究)主辦。

Heckman教授就幼兒教育、人類發展、認知與社會情感研究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社會經濟研究。他強調,父母和照顧者對幼兒三歲前的成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豐富多樣的照顧干預,對兒童的認知和社會情緒發展十分關鍵,尤其是由年長親人或鄰居照料的「留守兒童」。這些兒童的父母往往為了較好的就業前景,遷往城市中心。

他說:「貧窮不僅與錢有關,還與討論和參與有關。」

研究表明,家訪育兒干預對貧困地區兒童的情緒與認知發展大有裨益,這種干預旨在幫助照顧者深入了解兒童早期發育,以及成人與兒童互動的各種面向。

由Heckman教授共同領導的一個育兒計劃,名為「慧育中國:山村入戶早教計劃」,目前已惠及甘肅省華池縣1,500個家庭中6至36個月大的嬰幼兒。該計劃參考30年前推出、極具影響力的入戶輔導項目「牙買加Reach Up and Learn」。

Heckman教授指出,「慧育中國」的研究結果表明,入戶輔導和照顧者之間更好的互動質素,可以明顯促進兒童技能的發展。此外,這種互動能夠對兄弟姐妹和照顧者產生積極影響,尤其是年長的照顧者。這些長者在與幼童的更多接觸中,找到了生活的目的與意義。

photo 2
與會者在Heckman教授演講後進行小組討論,探討多個社會經濟和技能問題。

與會者在Heckman教授演講後進行小組討論,探討多個社會經濟和技能問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先生,介紹了基金會在2009年啟動的「一村一園」項目。「一村一園」是基金會發起的一個公共干預項目,獲得政府支持,旨在為中國中西部農村和少數民族的弱勢兒童提供早期教育。

校董會成員謝立斌先生表示,現時的僱主在物色新員工時,更傾向優先考慮他們的跨文化技能,而非智商或其他標準化考試的成績。他指出,跨文化學習不限於語言學習,而是要全面了解所有人共有的特殊社會特徵。

香港金融管理局外匯基金投資辦公室首席策略官張亮先生強調,僱主非常看重運算思維之類的技能,即將複雜問題分解為較小問題,以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

商學院院長陳家樂教授介紹了學院加強終身學習技能與教育科技的方法,目的是促進平等與社會流動性。

目前參與「慧育中國」計劃的經濟及金融系周瑾教授指出,有必要對東亞與歐洲家庭中的父親角色進行比較研究。

活動主持人、協理副校長(策略研究)兼會計學系王征教授表示快將公佈全球可持續發展傑出講座系列下一場活動消息。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