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推出「副監督講座系列」

 

group photo
「副監督講座系列」於11月10日正式推出。鍾瑞明博士(中)及華樂勤教授(右六)與城大成員合照。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舉行「副監督講座系列」首場講座,由陳漢斌教授(行為及政策科學)兼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華樂勤教授主講,深入探討錯綜複雜的大學排名榜領域,從公共管理角度分析排名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Dr Chung Shui-ming
鍾瑞明博士

 

「副監督講座系列」於11月10日正式推出,城大副監督鍾瑞明博士表示,設立講座系列旨在匯聚卓越學者和專業人士,分享對不同領域最新發展的見解。鍾博士說:「講座系列反映城大致力推動和追求卓越與知識,以促進本地社會及亞洲區的福祉和發展。」

華樂勤教授在演講中先提出問題引發思考:「是甚麼因素驅使我們作出各種行為?是排名制度,還是我們作為學者與學術機構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觀?」

他追溯大學排名起源自1800年代後期,並指其日益重要。排名不僅影響公眾觀感,亦對全球大學制訂策略和決定事項主次起重大影響。

Professor Richard Walker
華樂勤教授

 

華樂勤教授從公共管理角度探討公共機構如大學的理念,指出這類機構常有多個且經常自相矛盾的目標,以致目標模糊及在績效管理上形成困難。他說:「績效指標影響我們的行為,故我們會採用能量度表現的指標。」

排名榜驅使學術機構作出某些行為,但這些行為未必與大學的基本價值和目標一致。

華樂勤教授闡述,以QS、泰晤士高等教育及「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主要大學排名榜為例,這些機構雖持續加入不同類別的指標,但仍然存在差距和偏見,例如未能全面涵蓋大學所有的目標,包括多元共融、可持續發展及與社區的聯繫。

在總結部分,華樂勤教授提醒觀眾排名榜採用的是「簡化」方法,未有充分考慮教育及創造知識的複雜情況。他說:「排名榜已變得制度化。我們無法擺脫它,問題在於我們能否在依隨排名規則與追求真理之間取得平衡。」

華樂勤教授的演講引發觀眾熱烈回應,有聽眾指出注意到評核優秀研究指標的演變。華樂勤教授表示,認同評核制度有所改進,加入了新指標,但他提出一個重要問題:這些評核準則的改變,是由學術界還是私營排名機構推動?他強調挑戰在於如何在爭取更高排名與秉持大學核心目標之間保持平衡。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