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兩項研究項目榮獲教育部高校科研獎

張璟瑩

 

城大兩項研究項目榮獲教育部高校科研獎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兩個研究項目獲得國家教育部202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分別關於運用微型機械人於體內精準運送細胞,以及非晶態合金的中程序結構。

(Upper row, from left) Professor Sun Dong, Dr Li Junyang and Dr Niu Fuzhou. (Lower row, from left) Dr Wang Can, Dr Ma Weicheng and Dr Chen Jian.
(上排左起)孫東教授、李俊漾博士及牛福洲博士,(下排左起)王燦博士、馬瑋城博士及陳劍博士。

 

其中由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前系主任孫東教授領導的獲獎研究項目為「基於磁控微機器人技術的細胞精準遞送理論與方法」。

早在十年前,孫教授團隊便開始探討如何應用磁力控制技術,配合微型機械人於生物體內精確地運載細胞到指定位置。項目圍繞三大方面,包括微型機械人的細胞運送研究、微型機械人磁力控制驅動系統,以及多部微型機械人的協同控制。

團隊實現了全球首次利用微型機械人在體內精準運送細胞,亦首度驗證了相關技術可用於動物體內治療疾病,為精準微創醫療奠定了重要科學基礎。有關研究的五篇代表性論文獲海內外學者廣泛引用。

團隊其他成員包括中國海洋大學副教授李俊漾博士、蘇州科技大學副教授牛福洲博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燦博士、廈門理工學院馬瑋城博士,以及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陳劍博士,他們均為孫教授指導的城大博士畢業生。

(Upper row, from right) Professor Wang Xunli and Dr Wu Zhenduo.  (Lower row right) Professor Lan Si.
(後排右起)王循理教授及吳楨舵博士,(前排右)蘭司教授。

 

另一項同樣榮獲二等獎的項目為「中程序結構演變與非晶合金相變理論的關聯研究」,由城大香港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物理學系講座教授王循理教授 、南京理工大學蘭司教授,以及城大(東莞)(籌)研究員吳楨舵博士合作完成。

「非晶態物質」的結構一直被科學界視為懸而未決的難題。王教授團隊的獲獎項目,針對性地研究非晶態合金的中程序結構和相變機制,建立出兩者的關聯理論。研究結果對於理解玻璃形成能力和非晶態結構本質提供了重要參考。

團隊的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2017年中在網站首頁以要聞報導,同時亦獲新華社及中外學術媒體廣泛報導,並得到該領域多位傑出教授高度評價。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是教育部設立的科技專項獎,對象為全國高等院校,授予在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專利技術實施等方面,作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