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逾六成少數族裔中學生的中文僅達小學水準

李妙恩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合作的調查發現,12至23歲的少數族裔學生之中,逾六成自認其中文能力僅達本地一般小學生水準。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城青優權計劃」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合作進行這項調查,在今年3月至7月間,以問卷形式訪問了378名12至23歲的少數族裔學生,以及107名16至50歲的少數族裔在職人士和求職者,聽取受訪者的經歷及感受,以助了解中文教育對他們升學及就業的影響。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少數族裔學生認為自己的中文能力僅相當於本地一般小學生水準;其中分別有逾八成初中生及逾五成的高中生自認中文能力仍停留於小學程度。調查也顯示有超過六成的少數族裔在職人士及求職者無法讀、寫中文。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城青優權計劃」顧問許娜娜博士說:「調查結果反映,香港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學習,在進入中學後即停滯不前,致使中文能力無法提升。」
 
受訪的少數族裔人士表示,在工作中或求職時面對三大困難:無法讀寫中文(66%)、看不懂中文的招聘廣告(50%)、缺少可供選擇的合適工作職位(46%)。近七成受訪者說,他們希望能在職進修中文,卻得不到支援,例如他們任職的機構沒有提供中文課程,僱主對職員進修中文不予支援,職員未能報讀政府或教育機構開辦的在職中文課程等。
 
調查亦發現,家庭及朋輩的語言環境和支援、學校及社區機構的支援,以及親身參與社會活動,是學好中文的關鍵因素。少數族裔人士若能多參與社會活動,例如越多學習香港文化、越了解如何獲得社區的幫助、越多留意時事及社會議題等,其中文能力就會越好。
 
許博士補充說,少數族裔人士的中文能力越好,對升學及就業的期望便越高,對生活的滿足感亦越高,足見學習中文對他們的影響深遠。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少數族裔服務總主任陳頌皓女士說:「雖然教育局近年推出多項措施協助少數族裔學生,但這次調查顯示,這些措施未能有效幫助他們提高中文能力。」
 
陳女士期望,教育局預定在2014/15學年推出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可助改善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能力,真正幫助他們達到升學及就業的要求,使他們能融入社會,獲得公平機會參與社會事務。
 
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迅速增長,其中15歲以下的全日制學生人數在 2006年為23,444人,至2011年已上升40%而增至32,400人。然而,即使大專院校的學位也普遍增加,少數族裔學生之中得以升讀大專者的比率仍遠低於華語學生。在2011年,17至18歲、19至24歲兩個年齡組別的少數族裔學生之入學率,比相同年齡組別的華裔學生分別低10個及12個百分點,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們學習中文所面對的困難。
 
綜合這次調查結果,城大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提出以下建議,期望可協助少數族裔人士提升中文能力,改善其升學及就業的機會。
 
改善少數族裔學生升學機會的建議:
  • 增加「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透明度,讓少數族裔學生及家長了解這個措施,並能充分表達意見;
  • 支援學校全面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提供額外撥款給予錄取不足10名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增聘專責教師及少數族裔助教以推行新措施;
  • 加強家長支援,確保他們掌握相關知識、資源及技巧協助子女升學就業;在各區教育服務處,設立一站式教育諮詢平台,方便家長接觸有關資訊,並主動為家長提供講座、查詢熱線、個案諮詢等服務;
  • 把「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幼稚園/幼兒學校,並推行相關措施,促使幼稚園/幼兒學校教師掌握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技能;
  • 為少數族裔學生提供機會,使之多參與各項社會活動,例如:文化交流活動、師友計劃、義工活動等,創造有利學習中文的環境。
 
改善少數族裔人士就業機會的建議:
  • 政府可提供誘因以促使僱主聘用少數族裔人士,例如稅務減免、薪金補貼、獎勵計劃等;
  • 為僱主舉辦講座,使他們更了解少數族裔人士處境;協助他們就各工種訂定合理的中文能力要求及調適策略;
  • 制定統一的教與學指標及階梯、教材和評估方式,開設掛鈎於各類資歷架構中不同等級的中文課程,讓有志投身於各類工作的少數族裔人士能按部就班提升自身的中文能力,並取得相應的認可資歷,以利就業。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