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於城大,游於藝」――別開生面的文化沙龍

陳龍根

 

九月二十日晚七時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多媒體會議廳側廳內燈和光柔,迎來30多位城中文人賓客及城大師生,參加文康委員會舉辦的「城市文化沙龍」――「依於城大,游於藝」,由署理校長何炘基教授和電腦科學系葉豪盛講座教授分享各自習畫及研習書法的經驗和心得。

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文康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教授首先致辭歡迎來賓,簡略介紹了「城市文化沙龍」的來龍去脈,並對何校長為文化沙龍重新開鑼親身演講表示感謝。

習中國畫講究師承,何教授拜國畫家林逸之先生為師,而林逸之則是專以畫雞傳世的陳大羽先生的高足。十數年習畫不綴的何教授能筆隨心意,忘情揮灑。他並曾參與過幾次畫作聯展及個人展,卻謙言畫藝尚屬小學水準,實應在講台上講經濟或買賣股票,而不該班門弄斧,在此談文說藝。

但經濟人做事講究效率,自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一旦進入話題,對生物興趣甚濃的何教授便先從色彩講開來。

「初時作畫,從山水畫入門,作品中多彩墨潑染,」何教授說。「近年來轉畫花鳥,偏重黑白、水墨,但對色彩的理解更深了。」

何教授以視覺神經學上的水彩效應作例,引用科學方法解說色彩如何在視覺上擴散開來,令物件更具立體感,表面的質感更清晰。

何教授自稱是游走於不同介面的流浪客,接着以其對老莊忘我、喪我及物化哲學的體會詮釋中國水墨畫「重墨輕彩」的原因,即觀賞者在觀賞外物時,首先要脫離觀者與被觀的關係,達到無我之境,才要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到了這種境界,色彩已不那麼重要,墨色的亮暗已足以表現物內的精神,」何教授補充道。

無獨有偶,葉豪盛教授練習書法也已逾十年。從現場播放的錄影得知,他寫得一手蒼勁、雄渾的隸書。葉教授戲稱自己有個職業病,講話、做報告離不開兩樣東西:Powerpoint和多媒體,接着他便以電腦程式向賓客解釋起練習書法的三個原因: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將來的需要。

學物理出身的葉教授喜歡以物理的角度分析事物,沒有講基礎的點畫用筆或是書法的「意」或「法」,而是用滑浪的起伏比喻筆劃的力度,並以電腦程式創造出書法的不同筆勢,以及動感、質感和立體感。原本抽象的藝術字體變成圖案,在屏幕上逐漸具形。

說到習字的將來需要,葉教授戲稱退休後可以為人題字作跋。口說無憑,圖片為證,葉教授笑言他甚至已在內地看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賓館,亦算是巧合。

雖然兩位教授在文化沙龍上沒有談到練字習畫的真正原因,何教授在自己早先寫的一篇文章卻道出了初衷:「作為一個傳統男性、一個行政人員,以至一個植根於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我缺乏一個渠道,或者說社會上不會接受這樣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宣洩自己的感情,但我的畫就原原本本地把我一己的思緒,如一部影印機複印出來,一點一滴都沒有遺漏。」

聽完兩位教授的體會分享,校內外賓客都紛紛表示,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文化沙龍。「用科學的方式講解中國傳統藝術,以現代手段分解藝術手法,的確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香港藝術館虛白齋館館長司徒元傑先生說。「無疑有助於與不太明白中國藝術哲學的外國同行溝通。」

亞洲電視節目主持及編劇王明青小姐表示,曾欣賞過許多中國書畫真品或墨寶,採訪過數百名著名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或鑒賞家都是從美術角度談論書畫的起源、流派、藝術手法等,許多內涵都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她說:「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從科學的角度評說書法,從光學的角度講解國畫中的點與線。對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很有啟發。」

文化沙龍結束前,主持人鄭教授向主講嘉賓及校內外來賓表示感謝,何教授則向校外來賓表示感謝,贈送了自己的一本畫冊。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