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與劍橋大學露西.卡文迪許學院建立全新學術合作關係
城大科研成果豐碩 五個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撥款
centre
(左起)曹教授、陳教授、楊教授、任教授、梅校長、馬教授、協理副校長(研究)鄭淑嫻教授、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陳志豪教授,以及協理副校長(創新)謝智剛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五個科研項目獲香港特區政府「產學研1+計劃」撥款資助,反映城大致力促進高質量研究和創新,推動大學的世界級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創造商業及社會價值。

創新科技署早前公佈「產學研1+計劃」首輪評審結果,城大五個獲批的科研項目涵蓋生物醫學、材料科學、大數據、能源及環境等領域。

城大校長梅彥昌教授祝賀所有獲得撥款的城大團隊,指他們取得的重要成就,印證城大追求創新和卓越,致力透過開創性教學和研究培育人才。城大會繼續全力支持及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以一系列具影響力的項目,矢志為香港社會以至全球作出貢獻。

城大五個獲撥款的項目包括︰

由楊建文講座教授(生物醫學)楊夢甦教授領導的「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平台及其在癌症早期篩查和精準監測中的應用」。研究團隊致力開發國際領先的第四代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平台,以及適合循環腫瘤細胞下游分析的配套基因與蛋白檢測試劑盒,滿足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臨床需求。

由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福榮教授領導的「脈衝空心錐掃描與透射一體化電子顯微鏡的商業化計劃」。項目以城大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孵化的技術為基礎,設計並製造商品化的脈衝電子空心錐照明緊湊型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系統,建立大規模生產線。

由李兆基講座教授(材料科學)任廣禹教授領導的「新一代可印刷式高效光伏的批量化生產」,銳意開發穩定高效而低成本的鈣鈦礦光伏模組,廣泛應用於建築一體化光伏、農業光伏,以至物聯網元件的電源供給,並計劃在香港搭建年產量25兆瓦的中試線(即商業化前的生產線)。

為了解決科技資訊孤島問題,商學院資訊系統學系馬建教授自2007年起,帶領團隊研發並不斷改進協同創新網絡平台「科研之友ScholarMate.com」。科研之友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專業化協同創新網絡平台,連接政府資助機構、大學/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實現科研成果(如學術論文與專利)共用。建基於現有成果,是次獲批撥款的項目將研發「集成科研知識圖譜和大語言模型的聯邦學習技術促進科技創新服務數碼化轉型」,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知識共創。

由能源及環境學院曹之胤教授領導的「氣候革命:用於實現綠色社區的新一代輻射製冷全方位解決方案」,則開發新一代被動輻射製冷技術,並將技術的好處及應用延展至三個領域,包括用於建築圍護結構的製冷陶瓷、用於行人道路和公路的製冷瀝青和水泥,以及用於個人熱管理的製冷織物。

raise 2
創新科技署公佈「產學研1+計劃」首輪評審結果,城大五個科研項目獲批。

 

政府於2023年10月推出「產學研1+計劃」,冀釋放本地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的潛力,促進政府、業界、大學及科研界的相關合作。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成功初創企業、來自八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的研發團隊,每個獲批項目可獲1,000萬港元至1億港元不等的資助。

請按參閱城大獲批撥款項目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