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過去三年大學生幸福感及生活滿意度跌 「聯校心理健康推廣計劃」助積極應對困難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與四所本港大學的學者進行研究發現,過去三年大學生總體幸福感水平及生活滿意度均顯著下降。由五所大學學者共同推行的「聯校心理健康推廣計劃」則顯示,大學生參與計劃後焦慮感顯著降低、更認同人生是有意義,亦更積極應對困難。

城大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與學資助計劃」資助,在2017年至2020年間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學者聯手推行「聯校心理健康推廣計劃」。

團隊在過去三年以問卷和訪問形式調查近1,000名大學生,了解他們的焦慮和抑鬱狀況、幸福感和意義感(是否感到人生有意義)等。

統籌此計劃的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博士表示,分別有24.5%和15.7%受訪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鬱程度達嚴重水平;59.1%大學生感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時間壓力(感到沒足夠時間完成需處理的事情);31.5%大學生感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習疏離(難以投入學習)。

逾八成大學生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達中等以上程度,其中包括情緒幸福感(91.7%),心理幸福感(86.3%)、整體幸福感(83.9%)、生活滿意度(95.8%)、大學生活滿意度(92.4%)、關係滿意度(94.4%)。然而,仍有約三成大學生的社會幸福感、整體健康狀況和社交能力只達低水平。

在意義感方面,分別有82.1%及70.3%大學生的意義需求(自覺需要人生意義)和意義探索(自覺仍需探索人生意義)達中等程度以上。67.9%受訪者的意義存在感(覺得人生有意義)屬低水平,64.3%的意義困惑感(對人生是否有意義感困惑)為中等程度以上。結果反映意義感對大學生非常重要。

此外,分別有逾93%大學生的生活投入感和成就感為中等程度以上。然而,亦有21%大學生以消極方式應對困難。

研究反映男女情況有差異。女性大學生的情緒幸福感及社交支持度顯著高於男性,女性表示遭不良社交對待(如被排擠和孤立)的比率及學習疏離感亦顯著低於男性,但整體健康狀況則明顯較男同學差。

過去三年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包括情緒幸福感、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及生活滿意度有明顯下降趨勢。在社會幸福感方面,受訪大學生對「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理想的社會」或「我們的社會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較為理想的社會」的同意程度逐年顯著下降,在過去三年由平均3.5分降至3.1分(6分為滿分)。不過,在部分負面範疇,大學生受困擾的程度亦顯著下降,當中包括意義困惑、焦慮水平、感受到的時間壓力、遭不良社交對待、學習疏離。

郭博士表示「聯校心理健康推廣計劃」透過整合正向教育的性格強項和五大幸福元素(包括正向情緒、全情投入、成就感、正向關係、人生意義),發展了一套創新的大專院校活動計劃。她說:「我們希望推動大專教育轉變模式,令教學重點轉移至着重學生的性格強項和全人發展,藉以發掘和發揮學生的強項和正面心理特質,協助他們勇於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

研究結果顯示,相對於對照組,曾參加活動的大學生的焦慮感和感受到的時間壓力顯著降低,但其意義感顯著提升,並能以更積極方式應對困難。

「聯校心理健康推廣計劃」活動包括訓練工作坊、反思和深化營、校園推廣、跨院校正向教育日、學生大使社區推廣及台灣遊學體驗等。目前有約4,600名大學生直接受惠於計劃,團隊同時協助近250名大學教職員,將正向教育融合於教學和學生活動中。

郭博士提醒教職員多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運用不同正向教育元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並多運用欣賞的語言,發掘和培養學生的品格強項。她建議大學將正向教育納入正規課程,包括在通識課加入正向教育元素,再進一步發展獨立的正向心理學通識課,並多舉辦正向教育活動,加強大學生意義感和應對困難的能力。


編輯注意:

檔案名稱:Photo_01
圖片說明:參與「聯校心理健康推廣計劃」的大學生透過歷奇活動體驗團隊精神,並建立朋輩支援網絡。

檔案名稱:Photo_02
圖片說明:大學生在參與新興團隊運動「鐳射槍」的過程中,學習了解和欣賞身邊人的性格強項。

新聞界查詢:正向教育研究室方思琪博士(電話:6012 6811)

圖片下載 -- ( 注意:版權屬城大所有.此照片只供報導上述新聞故事之用.)
 

你可能感兴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