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可持續發展及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成就超卓 稱冠研資局研究影響基金撥款 名列八大之首

洪寶瑩

 

main photo
(上排左起)朱宗龍教授、支春義教授;(下排左起)馬智謙教授、于欣格教授、陳家宏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五個研究項目榮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研究影響基金合共2,640萬港元撥款,項目數量及資助金額皆為八大之首,成績斐然。這些研究涵蓋可持續發展與能源、醫療與藥物開發,以及生物醫學工程,彰顯城大學者致力推進前沿科研,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持續推動可持續發展,為社會發展貢獻所長。

在綠色能源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由化學系朱宗龍教授領導的「推進可持續、環保的新興鈣鈦礦光伏技術」研究項目榮獲770萬港元撥款資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以及在建築整合光伏和串聯太陽能電池等多方面的應用而備受關注。該研究項目旨在推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環保製造,減少鉛的泄漏,並創建可持續的回收方案,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促進鈣鈦礦技術在綠色能源領域的廣泛應用。

由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支春義教授領導的「調峰用水系液流儲能電池」研究項目,旨在增強水性鋅鐵流電池作為高效且具成本效益的可再生能源儲能解決方案。該項目將通過六個任務,解決低面電流密度、電池負極不穩定及有限壽命等問題,方案包括改善電極材料、開發新型陽極液配方、研究高性能集流體、創造更好的膜材料、實施智慧電池管理系統,以及展示千瓦級水性鋅鐵流電池堆疊。最終目標是降低儲存平準化成本,使水性鋅鐵流電池成為支持可再生能源整合方面具競爭力的選擇,推動可持續能源的未來。

城大於2025年初宣布成立生物醫學院,旨在發揮城大在生物醫學科學、生物醫學工程、神經科學及數碼醫學等方面的科研實力,透過跨學科研究,為生命科學和健康科學等領域的迫切議題提出解決方案。城大的生物醫學工程相關研究受到廣泛認可,三個分別關於青光眼治療、心電圖監測和精準癌症治療的研究項目共獲得1,470萬港元撥款資助。

隨着全球人口老化,預計到2040年,青光眼將影響全球1.12億人。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集中於降低眼內壓,但無法逆轉視神經損傷或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因此迫切需要針對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的新治療策略。

由神經科學系馬智謙教授領導的項目,題為「通過整合臨床前和臨床研究並以藥物再利用的方式來開發和驗證治療青光眼的新型藥物」,顯示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藥物:甘溴胺和美克利丁,能有效促進視神經再生,並在動物實驗中恢復創傷性視神經病變的視覺功能。他與團隊將進行臨床研究,以評估這些藥物在青光眼患者中的療效,透過藥物再定位,力求革新青光眼的治療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通訊科技及物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為可穿戴電子設備在個人健康管理、早期疾病檢測和運動健康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潛力。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于欣格教授領導的「用於長期心電圖監測的輕薄、柔軟、無線、透氣、透汗的電子設備」項目,旨在通過多個研究團隊和行業合作夥伴的協作,開發薄型、柔軟且透氣的電子產品,以用於長期心電圖監測。項目致力於創建具有成本效益的先進材料和結構,徹底改變數碼醫學行業,提高用戶的舒適性和可靠性,並改善公共健康。

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陳家宏教授領導的「時序動態編碼單細胞智能分選儀應用於精準癌症治療」項目,旨在開發一種時間解析智能細胞分選器,用於測量單個細胞的分泌軌跡,以實現高通量篩選。該系統將通過共同包裹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來評估細胞毒性,從而分離出具有顯著分泌活性的腫瘤特異性免疫細胞,並根據其分泌模式,識別固有抵抗的癌細胞,最終目標是通過精準醫療改變癌症治療,並通過分析關鍵的動態功能細胞實現新療法策略。

城大另參與三個聯校研究項目,涉及環境、科學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一)「香港歷史空間數據資料庫」、(二)「香港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蝴蝶與下一代科學家」,以及(三)「由廢至翼—— 建立本港可持續航空燃料高通量製程與低碳飛航測試評價體系研究」,反映跨院校及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城大副校長(研究)岑浩璋教授祝賀所有獲資助的學者,指出他們的成就印證城大教研人員的卓越研究能力及奉獻精神,以知識回饋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研究影響基金旨在鼓勵本地學者考慮研究對社會的潛在益處,讓更廣泛的社區受惠,同時促進本地大學開展更多具影響力及實用的研究項目,並鼓勵學術界與政府、商界和研究組織之間的合作。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