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2,000萬資助 城大四項研究撥款冠全港院校

 

CityU Green Tech Fund
(左起)鍾樹鴻教授、陳澤強教授、任廣禹教授,及吳永豪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者領導的四項研究,獲環境保護署首屆「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撥款共2,026萬元,在項目數量和總資助金額均是全港大學之冠,凸顯城大的科研實力超卓,並致力開發創新環保技術。

在2020至2021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宣佈成立港幣2億元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推動減碳技術和綠色科技的研發及應用。城大四個項目涵蓋減碳節能、綠色運輸及空氣質素範疇,與業界及政府部門攜手推動香港低碳轉型。

電機工程講座教授鍾樹鴻教授領導的項目獲撥款近669萬元,旨在「二次活化」廢棄電動汽車電池,將之開發為蓄能媒介的智能功率調節器,以改善配電網的電能質量和效能,並滿足對電動汽車日益增長的充電需求。

鍾教授說:「廢棄的電動汽車電池隨着電動汽車愈趨普及而不斷增加,我們希望透過研究善用這些電池,為電動汽車充電提供更環保的解決方案,促進可持續性。」

智能功率調節器系統具有人工智能診斷框架,通過在線監控來估算電池剩餘壽命和調節器主要電源組件的健康狀況,並透過控制充電和放電的模式減少電子廢物,從而延長電池的壽命。系統亦可減少整個配電網絡的功率損耗,以及解決無源諧波濾波器和電容器組中功率電容器經常發生故障的問題。 

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兼大氣環境講座教授陳澤強教授領導的項目獲撥款約569萬元,將開發兩類低成本便攜式新型傳感器,用於實時監測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VOCs具有毒性,是形成臭氧和懸浮粒子的重要前體,造成光化學煙霧污染。

陳教授說:「當下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在香港和大灣區頻繁發生。要有效控制VOCs的排放,首先須了解VOCs的組成、濃度及空間分佈。」

兩套系統分別是基於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光電離檢測器的微型傳感器和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微型傳感器,以及基於熱脫附-氣相色譜-光電離檢測器的便攜式檢測系統,有助香港通過控制VOCs排放而脫碳和改善空氣質素。新傳感器生產成本比傳統的商用監測儀器低,安裝設施和過程亦簡單得多,可靈活搭載於各類移動平台上,在不同空間尺度監測VOCs。

香港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兼李兆基講座教授(材料科學)任廣禹教授領導的項目獲撥款503萬元,用來開發高效率的可印刷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藉以推動香港在開發太陽能技術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

這項研究透過開發合適的鈣鈦礦「墨水」,直接在晶硅太陽能電池上打印製備鈣鈦礦薄膜,最終能製成能量轉換效率比傳統硅電池高30%以上的鈣鈦礦/晶硅疊層電池,改善樓宇屋頂光伏系統的效率。團隊亦將開發能製成太陽能窗戶的半透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開拓建築整合太陽能技術。

任教授的團隊雲集全球頂尖鈣鈦礦研究人員及可印刷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專家,他說:「全球超過85%的能源消耗依賴非可再生能源,因此科學家更有責任開發新型材料與技術,以提供高效及可持續的清潔能源。」

能源及環境學院副教授吳永豪博士領導的研究獲撥款約288萬元。利用太陽能和水來產生氫氣是發展綠色能源的新趨勢,團隊將研發一種新穎、大規模的光催化劑板,利用不同水源進行可擴展的太陽能氫釋放。

研究包括將吳博士開發的鉍基光催化劑粉末固定在帶有透明窗的不鏽鋼板上,作為外部框架以讓陽光射入,並在光催化劑板上注少於一厘米的薄層家用水,以產生光催化氫,這種由陽光和水混合產生的清潔氫氣可為小型室內設施供電。

吳博士說:「光催化分解水是產生綠色氫能的最簡單方法之一,香港作為國際大城市,也有責任趕上全球氫能發展。」

.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