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視覺現象
常言道「眼見為實」,但事實上眼之所見,未必總為實。
上述觀點是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神經科學專家Colin Blakemore爵士教授在11月19日主持的一場精彩演講之重點。
Blakemore教授是香港高等研究院資深院士、城大神經科學系楊建文講座教授(神經科學)。他在這場「校長講座系列:學術薈萃」演講中指出,眼之所見,未必即為實。
他運用多種視像、視像特效與視錯覺例子向聽眾解說,世界儘管看來是「詳細、連續、實時的視頻流」,事實卻只是我們意識到眼睛截獲的一小部分數據。
例如,觀眾第二次觀看一段短片時,才驚覺魔術師和助手在表演神奇紙牌魔術時更換了衣服。觀眾太想弄明白魔術師如何輕易找出隨機插入一副撲克牌中的特定撲克牌,導致他們的大腦不僅沒有注意到衣服改變,連布幕在短片播放中途更改了也渾然不覺。
在另一個視覺模糊例子,Blakemore教授探討了視錯覺圖像如何吸引注意力,帶出有關現實與幻覺的問題。
比如在著名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的一幅畫中,伏爾泰的頭像同時也是幾個站在拱門下的人;另一幅花瓶的圖像,也可以是兩個人的面部輪廓。
因此Blakemore教授認為,大腦「看到」的純粹是視覺元素,並不足以構成意義。
為強調這點,Blakemore教授指出,如果在觀眾看複雜圖像前先給予口頭提示,他們就會更容易解讀圖像。
例如,Blakemore教授先提示圖1是「大象把鼻子伸入嘴裏」,觀眾即可辨別出本來頗難辨認的圖像。若無這個口頭提示,這幅圖像就是白色背景上一系列凌亂的黑色筆畫與曲線,而不是大象在飲食,至少兩者關聯不大。
Blakemore教授說:「並不是視網膜影像上的所有東西都能看到,也並非見到的所有東西都由視網膜影像引起。」
事實上,有趣的是,當我們睜開眼睛,眼睛在每秒鐘內會跳到三個新位置,同時大腦試圖解讀一系列快速發射串流到大腦的圖像。
這意味大腦必須「創造」一些我們認為有意義的東西。一旦我們認識到這個過程是如此複雜,就不難理解為何會出現錯覺、視覺陷阱畫作與既視感了。
Blakemore教授總結說:「我們所看到的取決於個人經驗,並且很大程度上是創造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視覺幾乎是一種不可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