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剛校長談青年發展工作──認知與創意
張校長認為「認知」(cognition)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到難的過程,只要我們的大腦神經在運作,人就可以對世界有一定的認知。而「求知」(acquisition of knowledge)則是指主動地去對某些事物作出深入的了解。他指出在現今資源泛濫的年代,我們更要分清知識跟資訊的分別,並鼓勵年青人積極求知,把資訊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張校長接着指出從宗教的角度出發,世上只有上帝是創造者,人類只能把在已有的宇宙裏把事物重組,在腦子裏思考,在行為上表達。青年人假若沒有真正的學習,沒有真正的知識,單談創意,那必然是虛假的。
張校長認為創意的基本條件是對世界有豐富的理解,而每個人心底裏在某個時刻必然會有表達自己的願望。他強調:「人們往往以為創意是可以教授的,但我認為創意不應是教出來的。創意是人類心靈的感受和領悟,是個人對世界的反思和深刻體驗。」
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位藝術家把他每天的分泌物放進小瓶子裏,如是把68個放着其分泌物的小瓶創作為一件裝置藝術品。無論這件怪誕的藝術品的創意是從哪裏來的,它的內涵都不是藝術家創造的。創作是人類對生活的感受引發的,是出於自然的一種表達,然而表達創意的方式與達至的結果,則與我們既有的知識及對社會的了解有密切的關係。張教授鼓勵年青人必須多汲取經驗,才有創意。展望未來,他認為香港必須提倡創意,推動年青人發揮創意。「這無論對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個人生活素質,以至集體心靈的豐盛,都有莫大的裨益,」他說。
在同一場合,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盧鐵榮教授表示在討論未來青年發展工作的方向前,必須了解現今香港年青人的文化定位及他們面對的問題。他指出現今年青人是無根的一代,很多更是在家傭照顧下成長,踏入社會後多以擁有物業、名成利就為人生目標。盧教授指出香港人刻苦堅毅的精神,無疑是年青人的學習典範,但本地的政治文化、功利文化,以至傳媒文化,亦對年青人帶來影響。他期望未來青年發展工作是一個「強己、承擔、共享」的旅程。透過這歷程,讓年青人在修身、齊家、樂業、關社、認祖、看天下等各方面,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