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保研究獲選卓越學科領域

陳舒萓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以下簡稱教資會)今天下午頒佈第三輪卓越學科領域計劃甄選結果,城大生物及化學系胡紹燊講座教授提出的研究建議,在41個建議中脫穎而出,獲得高達4,500萬港元的研究撥款。該筆款項將用來設立「海洋環境研究及創新科技中心」,以解決香港、南中國以至全世界日益嚴重的海洋環境污染問題。  

香港和中國逾三成的國民生產總值源自海洋資源,可是,「香港人口極度稠密,加上大型發展工程不斷,如機場與港口發展計劃、迪士尼樂園的興建等,均造成海洋污染問題嚴重,為社會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也對公眾健康造成威脅。」海洋環境研究及創新科技中心計劃首席研究員胡教授表示。該計劃將發展一系列可以及早探測、評估、預測及控制因人為活動對海洋所造成影響的創新科技,以協助保護香港及臨近地區的海洋環境。「這個研究項目結合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將使香港成為海洋環保研究中心,帶領香港在龐大而迅速成長的全球環保市場中發掘商機,推動香港經濟成長。」他補充。

教資會將就今屆獲選的兩個卓越學科領域,在未來五年內撥出高達9,500萬港元的資助,城大的海洋環境研究及創新科技中心計劃和香港大學的發育基因組學和骨骼研究計劃分別獲得4,500萬和5,000萬港元的資助。在第三輪卓越學科領域計劃甄選中,教資會總共收到41份由本地八家大學提出的研究建議,經初步篩選後,共有10項進入最後角逐,其中兩項由城大提出。獲選為卓越學科領域的兩個項目被教資會評為「極具潛質達致國際卓越水平」。

「胡教授的建議獲選為卓越學科領域,可見城大的研究實力與本地其他主流大學相當。此外,它也證明在適當的支持下,校際之間的合作有助推動科學研究,使香港卓越的創新研究獲得國際認可,反映香港的科研實力已達國際水平。」 城大署理 校長唐叔賢教授 表示。

海洋環境研究及創新科技中心計劃將由胡教授率領一支極具實力的研究隊伍負責落實,組成成員包括24位本地研究人員和8位海外研究人員。在本地成員中,計有12位城大的學者,其餘12位則來自香港其他六所大學,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的背景範圍廣闊,既有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方面的傑出學者,更有工程學和統計學方面的專家。胡教授說﹕「我們希望透過這種跨學科的合作,為研究帶來高度的協同效應,為有關領域的研究帶來真正的突破。」

在遞交給教資會的41份建議中,針對海洋和環保問題提出的建議計有三、四份之多。「我們的建議能夠獲選,並在計劃中扮演主導角色,可見城大在海洋環境研究方面的努力和成績得到其他院校的認同。」胡教授表示。該計劃由胡教授於2002年初提出,不過,他強調,這個計劃之所以能夠成功,是他和其他研究伙伴多年來努力的成果。胡教授於1993年加入城大,出任生物及化學系的創系系主任,當時他們已決定將海洋環保課題作為該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他說﹕「香港的海洋環境污染嚴重,不過,所謂有危亦有機,可能正由於此,反倒使我們在進行有關研究時,比許多其他地方的學者佔有優勢,有機會在世界上佔有領先地位。」

在胡教授帶領下,城大於1998年成立了「海岸污染及環保研究中心」,以推動高質和跨學科的海洋環保研究,是城大六間大學級的研究中心之一。專攻海洋污染、海洋生態和生態毒理學的胡教授,過去三年來曾負責管理多個大型海洋環境顧問計劃,有關計劃的總資助金額高達3,000萬港元。

這些年來,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和「海岸污染及環保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亦經常與本地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海洋研究和顧問計劃。獲選為卓越學科領域的海洋環境研究及創新科技中心計劃,其成員基本上就是胡教授合作多年、來自不同院校和學系的研究伙伴,此外,中心基本上也會繼續他們過去的研究方向。胡教授說﹕「我想,海洋環境研究及創新科技中心計劃最不同的,就是它在規模上大了很多。我必須領導香港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使香港在海洋環保方面的研究,達致世界水平。」

此外,胡教授也很高興此計劃將可聘用75位研究生參與計劃,因為「我們將有機會透過他們的參與,為此區培育擁有尖端科技的新一代環境學專家,以應付未來的需要。」

在24位本地成員中,城大共有12位研究人員參與有關計劃,除胡教授外,還有生物及化學系的 允道揚講座教授 林群聲教授 楊夢甦教授 譚鳳儀教授 劉大鑄教授 林漢華博士 歐慧婷博士 江潤章博士 鄭淑嫻博士 卓立新博士 ,以及物理及材料科學系 余君岳博士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