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時路——李述湯教授專訪

陳舒萓

 

「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可是科技也一定要強,國家才能富強。我很高興中國政府重視科技,令人民對國家的未來有更為深遠的期許,所謂:科教興、民生旺、國家昌……」城大物理及材料科學系李述湯講座教授於今年2月28日榮獲「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後語重心長地表示。

小參與建設國家、改善民生,是李教授多年來的一個夢想。他說:「我的民族感向來比較強,這可能與我的成長背景有關。」祖籍湖南的他,三、四歲時隨國民黨軍官父親來到香港,他早期就讀的學校,都不是殖民地政府資助的學校,而是由政治、宗教或慈善機構設立的學校。「當時家裡經濟拮据,那裡便宜就讀那裡,反而使我比較少受殖民地教育的影響,而被灌輸了更多的國家、民族思想。」

無心插柳入讀化學系

來了香港以後的生活,可以說是輾轉流離的。他們先在荔枝角落腳,後來又搬到青山、屏山、元朗……。「父親是堂堂廣州黃埔軍校六期畢業的知識份子,一句廣東話不會說,落得要養雞養豬謀生計,母親又長年重病不起……。」

每一次搬家,當然就得換一個學校。「小學四年級那年,我每天都要從元朗走很遠的山路到屏山上課,不知怎麼,那條荒涼的小路總好像永無盡頭,愈走愈遠,而腳後踢起的沙礫又嗄嗄作響,讓我老覺得有鬼在後面追我,好害怕。結果我就每天逃學,逃了好幾個月……。」

之後,父親在調景嶺的學校覓得一職,李教授就此進入當時並不受香港政府認可的調景嶺學校,也開始有了穩定的求學環境。到了中學三年級時,由於家裡經濟日益窘迫,三兄弟無奈入住當時專為收容無家可歸兒童所設的「調景嶺學生輔助社」(即「香港學生輔助會」前身)。「當時,輔助社沒有醫生,傳教士看我還能讀書,便想培養我讀醫科,將來可以為輔助社服務。可惜我唸的都是中文學校,英文不夠好,當然考不上當時唯一有醫科的香港大學;結果無心插柳,進了中文大學化學系。」在進入中大以前,不管是在人生路上還是求學路上,都沒有走過一條直路的李教授,在考進中大化學系後,竟然一路行來一帆風順,不僅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後獎學金更從來沒有斷過,先後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徹斯特大學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接著又應聘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做博士後的研究工作。那時的薪水,自己省吃儉用一點,已經可以接辛苦半生的父親到美國與他共同生活,更可供弟弟到美國讀書了。之後,他順利進入美國柯達公司從事產品開發和產品分析的工作,薪酬優厚,生活寫意,一做18年。

小兵立大功百發百中

「在外國生活了四分一個世紀,能做的,可以說都做到了;可是我卻一直難以忘懷當年出國的初衷是為了要回國為國家做事。更何況,我在香港還有不少親人,也算是落葉歸根吧!」就這樣,李教授於1994年底,揮別美國,加盟城大物理及材料科學系,並設立了超級金剛石實驗室,該實驗室於1998年改名為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成為六所大學級的研究中心之一。「我是沒有在大學教書的經驗,可是只要你懂得所教的內容,就看你對教育有沒有熱誠了!與業界的研究工作比起來,大學教的課程並不難。」

在短短8年多的時間裡,李教授指導了不下50名碩士、博士生以及從事博士後工作的研究生,他更成功策劃、領導了18個大型研究項目,獲得研究資助局和和創新科技基金3,500萬港元的研究資助。對此,李教授表示:「我沒有甚麼長處,就是鼻子靈敏,經常選對了題目!」

無論是自己進行研究,或是指導研究生,李教授在決定題目之前,一定會對題目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評估。他經常提醒學生,一定要弄清楚三個重要的問題,才選定研究範圍:一,研究項目是否會有極高的回報?二,資源及能力是否應付得來?三,它對本地社會和國際社會會否帶來任何衝擊和影響?

憑著這樣的態度,他率領的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在短短幾年內即在數個領域內有卓越的表現,並成功研製了全球最小的納米硅線,贏得國際聲譽。他說:「設立一個研究中心,決定方向是重要的,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個在香港來說是最為前沿,但又是我們有限的人才和資源應付得來的領域。任何一個需要龐大投資的研究計劃,在香港來說都是不切實際的。」

回首來時路,李教授感慨地表示,替公司打工,不論對公司有多大貢獻,頂多就是為公司賺錢。不過,學院的生活卻使他在培育人才、創造知識和回饋社會三方面,都能有所貢獻,令他有更大的歸屬感和成就感。他說:「有人不願意提他們是在調景嶺長大的,可是我以我的過去自豪。我似乎很早就知道,不管做甚麼事,只要我肯努力,就一定可以達成目標。我今天如果可以說略有所成,那是憑著信念和努力奮鬥出來的!」


你可能感兴趣

联络资料

传讯及数据研究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