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雪卡毒魚類中毒的真相

Dr Chan's research-Chi. - Website-01

食物環境衛生署的記錄顯示,香港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曾發生多起雪卡毒魚類中毒事件。

到目前為止,含有雪卡毒素的魚類大約有400多種,但事實上,有毒的珊瑚魚類無法自行產生雪卡毒素,而是因爲直接或簡接地進食了底棲甲藻岡比亞藻和福氏藻兩個屬中的產毒株系,從而積累毒素。一般而言,常聚居於珊瑚礁一帶覓食的海魚(如金錢龍躉、老虎斑、蘇眉及東星斑等)可能含有較高濃度的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是耐熱的、沒有氣味和味道的脂溶性化合物,無法通過烹煮加工消除,最終會隨著魚肉進入人體攻擊神經和肌肉功能。雪卡毒魚類中毒原本是北緯35度至南緯35度之間區域的風土疾病,但由於國際海產貿易的發展,熱帶及亞熱帶太平洋一帶的活珊瑚魚被運輸到不同的市場售賣,如今的雪卡毒魚類中毒已經是全球常見的一種海產食源性中毒。

SKLMP副主任陳荔博士與其科研團隊在論文「基里巴斯與馬來西亞底栖甲藻岡比亞藻的雪卡毒性、溶血活性和毒素特徵的區域性比較」中通過細胞毒性實驗和高分辨質譜對基里巴斯與馬來西亞分離的19株岡比亞藻和1株福氏藻進行毒理學和毒素分佈分析,比較了雪卡毒素中毒風險的地區毒性差異以及其毒素分佈,幫助相關的科學研究得到進一步發展。

更多資訊: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2236

New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