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业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气温上升,温室效应加剧,「碳排放」成为环境科学家的重大研究主题。过去3 0 年, 红树林生境仅被视为一个「净输出」的生态系统,为雀鸟或鱼类提供觅食与栖身之所;鲜有人讨论红树林的储碳价值。香港著名红树林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李福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成业教授与其博士后研究员欧阳晓光,凭着科学家求真的研究精神,揭露出传统使用的红树林储碳量的转换系数有误,以致全球红树林生态系统估算的碳储量比实际低约23%,意味着红树林蕴藏着惊人的储碳价值,有助纾缓全球暖化问题。
李教授在马来西亚的红树林收集沉积物中二氧化碳数据。
李教授与研究团队全面审视在不同国家中,真正适用于红树林、沼泽研究的环境内所产生的数据,再重新订立更适合的转换系数。通过比较分析及纳入从前被忽略的成份(例如腐木),估算出全球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高达 3.7 至 6.3 Pg(Pg 相等于1015 克或 10 亿吨),这一数字暗示过去被低估了23%。
李教授翻阅其师傅、海洋生态学家莫顿教授于三十年前写下的《香港海岸生态》的著作及生物画作,并赞扬莫顿教授对本港生态保育有深远的影响。
红树林的储碳能力很高,因红树林经常浸在水中,泥土的沉积物氧气浓度低,令有机物分解速度变慢,因此碳便会储存起来。就如一片树叶掉下,自然地被沉渍物封住,然后因为缺氧而令分解变慢,就会储存在沉渍物。
然而,红树林中有些生物可加速碳排放,例如红树林有很多蟹洞,那些洞穴便会变成管道,让氧气进入深层泥土,二氧化碳经管道排出来。有趣的是,李教授在香港及澳洲的红树林都察觉到,有些蟹的品种竟然会收割红树林的叶。 「它们平日躲在洞穴中,但只要当红树的树叶掉下来,它们就会感应到而钻出来,再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叶拿入洞穴中吃掉。当蟹把叶吃掉,就会变成二氧化碳排放出来。」香港红树林的蟹有数十品种,数量亦不少,因此生物功能对碳循环十分重要,是李教授研究的对象。
李教授在香港及澳洲的红树林都察觉到,有些蟹的品种会收割红树林的叶。
红树林生长在一些松软潮湿且满布泥泞的「湿地」上,生物众多(包括蛇虫鼠蚁横行),看来恶劣的环境令游人却步。李教授笑称,跟在蓝天碧海环境中做珊瑚研究相比,红树林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可能较低,特别是在夏天时,研究员需要汗流浃背地在林中长时间做研究,非常辛苦。李教授却以「皮蛋」比喻红树林:第一眼虽未必美观,但假如你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它,就会发现红树林是很特别:「哪有树能在海中生活?而且它们为了适应这严竣的环境,演化出不同的生理结构、形态、繁殖,有很多奇妙的生存方法。红树林是逆境求生的例子。」就如皮蛋一样,李教授笑着说:「吃得皮蛋多,或许终会发现它的美味!」
研究题为〈Improved estimates on global carbon stock and carbon pools in tidal wetlands〉,去年一月已于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