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English             中文

書體源流與書法賞析

 

中國書法可分為五種書體。以下簡略地介紹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

 

草書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生卒不詳)說:“漢興有草書。”他所說的“草書”是章草。章草是隸書的快寫,一種便捷的書體。它保留了隸書的雁尾等特徵,但變隸書的方折為圓轉。章法上字字獨立,並不連綿。

相傳後漢張芝(東漢靈帝、獻帝時人)脫去了章草中隸書的特色,使雁尾變為向內呼應的收筆;上下字之間的筆勢牽連相通,甚至有了字型大小攲正的自由放縱,形成所謂的“今草”。由於草書的簡化造形,使線條更自由地顯現其動感,這種線性的律動感,是欣賞草書時很重要的審美要素。

今草誕生後,就特別受到書家的重視,尤其經過以王羲之(321-379,一說303-361)、王獻之(344-386)父子等晉代文人的發展,今草的體式已完全成熟,成為草書的標準。晉朝之後,今草的風貌基本上已跳不出王羲之父子的系統。各朝重要的草書書法家除二王之外,還有隋有智永(生卒不詳),唐有孫過庭(生卒不詳)、張旭(生卒不詳)、懷素(725-785),宋有米芾(1051-1107)、黃庭堅(1045-1105),元有趙孟頫(1254-1322)、張雨(1283-1350),明有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1470-1559),清有傅山(1606-1684)、王撰(1623-1709)等各自名重一時。

 

*精選作品
 
王羲之︰遠宦帖


《遠宦帖》,用筆灑脫,氣勢連貫,氣息悠然。字形大小輕重變化多端,隨筆勢建構,皆疏密有致,跌宕錯落,體現了王書妍美流便的新體特色。

 

 

 
孫過庭︰書譜


孫過庭《書譜》是他的傳世巨著,也是他的書法理論結晶。全篇三千五百餘字,無一懈筆,可知孫過庭的基本功力深厚;全篇筆調起伏變化,一氣呵成,前呼後應,看似隨意,卻又不失法度。

 

 

 
張旭︰自言帖


張旭性嗜酒,傳其常於醉中以頭髮濡墨而書,故世稱“張顛”。張旭草書的特點就是“狂”,這種“狂”展現在精神上無拘無束的狂放自由,以及在書寫的用筆、結字和章法處理上變幻多端,誇張縱肆的表現力上。《自言帖》的筆勢雄偉奔放,意氣縱橫自如,能傳達張旭那種寄託懷抱,激發感情。

 

 

 
懷素︰自敘帖


懷素也喜好喝酒,常乘酒酣興發,揮毫疾下,時人稱之“狂僧”,善狂草,與張旭並稱 “顛張醉素” 。

最負盛名的作品《自敘帖》,是懷素敘序學習書法的成就的文章。通篇飄逸瀟灑,氣勢奔放,運筆流暢自如,彷彿感受到懷素書寫時情緒的高低起伏。這種高度的自觀自由形式,成為狂草的典範。

 

 

 
北宋米芾︰書論書


米芾行為自我,人稱“米顛”,但對於學習古人書法卻下了很多功夫。米芾的草書筆力雄強,《書論書》是米氏論草書一則,他認為草書以晉人為最佳,唐人則有不足之處。本幅風格全宗王羲之父子,足見米芾理論與實踐貫徹。

 

 

 
北宋黃庭堅︰花氣薰人帖


黃庭堅草書師法張旭、懷素等,他的草書體勢外張,左右放射;結字詭異變幻,意態縱橫;線條凝練蒼勁,自由飛動。《花氣薰人帖》是他的狂草代表作,用筆剛強挺健,墨色有濃潤枯澀的變化,是一件難得的小品。

 

 

 
趙孟頫︰臨十七帖


趙孟頫,各體皆精,流傳的作品極多,以行草書為最多,純粹草書反而少見。其草書以王羲之《十七帖》為學習對象,這幅《臨十七帖》可見他對王羲之書法風格掌握得十分熟練,卻帶有趙氏書法優雅的風格和復古書法審美觀。

 

 

張雨曾隨趙孟頫學習書法,但後來卻發展出具自我面貌的書法風格。這幅字體忽大忽小,欹側動蕩;用墨具乾濕變化;用筆出鋒銳利,有放逸凌厲之勢,尤其第二行與第四行中,一些乾筆而連綿的幾個字,與懷素《自敘帖》十分接近。這幅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楷、行、草書體交錯並用,顯示他能放能收的高超技巧。

張雨︰書七言律詩  

 


 
祝允明︰雜書詩帖


祝允明狂草書尤其受到重視,他的作品極具藝術魅力,連綿跳動的筆觸,顛逸狂縱的字型,疏密互補的章法,恰似激昂跌宕的樂章,與張旭、懷素、黃庭堅同傳一脈。

 

 

文徵明草書學懷素、黃庭堅。文徵明的為人拘謹內斂,一絲不苟,書如其人,用筆不誇張。此幅大字草書宗黃庭堅,結體內部內聚緊湊,四圍向外拓展,造成寬博又穩定的感覺,險奇而不狂放;用筆中鋒與側鋒並用,收筆時多有藏鋒之勢,所以有厚實莊重之感。

文徵明︰大字草書五言律一首  

 

 

王鐸是明末清初化古創新的大書家。王鐸草書掌握了米芾中鋒而圓轉的用筆,但又參入折鋒,以增勁健之勢,頓挫較大。用墨起筆濃重,然後讓它自然漸變成枯乾;章法疏密相間,上下錯落。這幅《草書》將草書的抒情性表現的淋漓盡致。

王鐸︰草書